期现应兼爱 市场宜互补——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渡过市场寒冬

2015年12月22日 13:57 18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大家说]面对有色寒冬,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

  自2011年初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跌,各品种跌幅达到40%~80%,沪铜现货自77000元/吨一线跌至当前的35000元/吨左右。此轮有色金属全面下跌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2015年三季度以来,呈现低位加速下跌态势。此时,有色金属行业抱团取暖,要求限产保价收储呼声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期货市场是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再起争议。
  期货市场存在的基本功能就是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期货市场本身是一个多空双方对等搏弈的平台。只要遵守市场监管法规,多空方向由参与者自己独立判断并承担交易结果。如果有恶意操纵市场等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将依照相关法规进行查处。
  笔者认为,有色金属下跌主要是受到全球宏观经济趋弱、中国经济从高增速到中低增速、产业供需趋松及市场风险偏好等因素推动。在当前宏观及产业格局下,目前市场的现货价格及其波动率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响应“供给侧管理”思路,优化产能结构,透析市场规律,利用期货市场加强风险管理,把握自救自强良机,抵御行业寒冬。
  期货来源于现货
  期货工具产生于1848年美国芝加哥的82位农产品商人,随后逐渐完善、扩展形成现代的期货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套保者和投机者,套保者利用期货市场转移风险,而投机者承担风险并获取价格波动的超额利润。由于有了大量投机者的存在,才使得市场定价超越了信息壁垒,使得远期价格具有了公开性、连续性、权威性。期货价格不仅反映当前供求关系,更体现未来的预期;不仅反映产业逻辑,更体现宏观和市场格局演变。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机制保证了期现价格的收敛,超越基本面的任何操纵都不可能成功。“住友铜”操纵案,华联三鑫PTA操纵案,国储铜事件等,都是不尊重市场,妄图操纵价格导致巨额亏损的生动案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两大功能是矛盾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现货经营者不仅要学会使用期货工具来规避风险,更要善于利用期货价格的发现价格功能,优化现货的产供销模式。
  全球大宗商品整体暴跌
  是全球总需求收缩所致
  此轮价格下跌并非有色金属独有,实际上,所有大宗商品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商品之王原油从110美元/桶一度跌破40美元/桶,而铁矿石从160美元/吨跌破45美元/吨。自2009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先后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尤其是中国大幅扩张工业产能,通过刺激房地产拉动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消费。这些政策导向从供需及情绪等方面推动商品尤其是工业品价格迅速触底上涨,并在2010~2011年左右达到高点,部分品种如铜创下历史新高10190美元/吨。货币快速扩张一段时间内刺激了经济,却透支了消费,随着流动性释放的边际效益递减,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率越来越差,各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经济增速已经触底,而中国GDP增速还在寻底之中。
  笔者认为,商品价格下跌本质上是全球总需求萎缩所致,具体来讲分宏观形势趋弱及供需趋松,其中中国需求增速大幅放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数据来看,同比值总体呈现走低态势;中国、英国、巴西、俄罗斯等呈现负增长,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下降16.9%,俄罗斯下降高达30%,唯有欧元区基数效应下维持增长0.9%。从各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值来看,整体也处于增速放缓周期中。除了工业品,农产品、软商品等也表现出大幅下跌,从CRB指数来看,从最高点580点跌至当前的383点,跌幅达34%;需求萎缩影响国际大宗物流,参考指标BDI指数下跌惨烈至562点,其历史最高达11793点。
  需求下滑主导市场
  传统行业集体渡寒冬
  中国的有色金属消费普遍占全球消费五六成,中国经济牵动全球基本金属市场参与者的神经。2010年以来,随着劳动人口拐点及抚养比拐点的同步到来,中国传统经济引擎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这种周期性衰落沿着房地产生产周期先后扩散到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引发地产投资大降、土地财政下滑、经济加速探底、商品价格加速下跌、货币加码宽松、财税改革提速等连锁效应。
  2013年年底以来,商品房新开工及在建同比增速持续为负,房地产库存高企,新开工积极性持续下降;2015年年中起,房地产市场传导至汽车及家电行业,汽车及家电产量增速显著下滑,库存高企不降。有色金属行业2009年过度刺激带来的过剩产能叠加下游消费行业断崖式增速放缓,其价格出现崩塌在市场预期之内。
  以电解铝为例,截至11月23日,中国电解铝的社会库存高达97.8万吨,更有一些冶炼厂还存有几十万吨的库存。据了解,中国电解铝产能预计年底突破4000万吨,实际产出可能是3000万吨,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据亚洲金属网统计的数据,今年年初至今国内电解铝减产大约215万吨,但是新增产能却高达280万吨。
  在这种经营环境下,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库存及资产负债率也在下滑中。企业积极通过去库存、降杠杆的方式,收缩战线,迎接行业寒冬。从钢铁行业来看,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已经持续了半年多,全国163家钢厂盈利占比不足5%。从主要工业品产量可看出,今年产量同比增速基本维持在负值,粗钢产量累计同比下降3%,发电量累计同比下降3.1%,原煤累计同比下降1.3%。供给侧管理表明中国经济需要结构调整,优化产能结构,加强环保及技术研发,传统“三高”产能面临残酷的市场出清局面。
  企业须加强风险管理
  锁定核心利润
  从冶炼加工费来看,受2008年以前高价刺激扩张的有色矿山产能近几年大量释放,使得冶炼厂在加工费谈判中占据主动;尽管金属价格不断下跌,但是冶炼加工费却在持续走高。2015年铜矿长协TC/RC加工费107美元/吨和10.7美分/磅,最新的铜现货TC加工费为108美元/吨。整体来说,加工费处在过去几年高位。
  从铜产业链来看,矿山才是决定铜供应端的源头,然而据有关机构调研,矿山并没有减产的意愿。决定矿山减产的因素主要是成本和现金流,现阶段价格还没触及的矿山成本底线;然而部分矿山如嘉能可旗下现金流已经处在崩溃边缘,加上目前矿生产还有利润,因此无论是利润驱动还是保现金流,减产的意愿都不强。因此,国内有关冶炼企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最佳手段并非联合减产保价,这反而将产量缺口拱手让给国外的冶炼厂。企业正在需要做的是利用期货市场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以锁定加工费这一核心利润。
  铜锌铝的期现相关性几乎等于1,国内现货与LME期货的相关性也几乎为1。其中铅上市时间较短,交易不够活跃,所以相关性较差。这表明期现联动非常紧密,期货价格有效的反应了现货市场的供需格局。随着上海期货交易所连续交易的推出,国内外期货、现货价格的联动性明显增强。连续交易机制顺应了实体企业对期货品种,特别是对现货定价时间在上期所非交易时段的品种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以铜为例,铜期货合约到期交割结算价与现货价的价差率处于±1%之间。可以说,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国内供需关系的变化,成为国内现货贸易活动的定价基础。作为全球上市有色金属期货合约的主要交易所之一,上海有色金属期货价格已经融入全球有色金属定价体系,价格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渐渐体现出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国的价格话语权。
  合理利用期货市场
  主动管理价格风险
  我国以有色金属、铁矿石、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严重匮乏,对外依存度高。大宗商品价格具有波动剧烈、周期性强等特点,严重超出了企业运用一般管理手段所能承受的限度。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期货市场来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宗商品定价权,在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中更容易掌握利益分配的主动权。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整体参与期货市场较早,从交易所公布数据来看,2013年三个有色金属期货品种中,铜、铝市场法人持仓占比均超过50%,锌接近50%,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套期货保值意愿和持仓水平比较高。
  期货市场公开、透明、连续的交易机制,为有色金属市场提供了市场化的价格参照体系。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机制,更是为生产商、消费商和贸易商(或加工商)等不同角色的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规避价格上下波动的方式。其中做多机制适用于消费商,做空机制适用于生产商,而贸易商多空都可操作。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计划,锁定成本和风险,烫平利润周期,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在危机爆发时候因原材料断供、销售困难或现金流转问题导致企业突发性停产或倒闭,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企业赢得复苏的时间和空间,为优秀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实施兼并收购和扩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交易所正积极推进
  国内期货市场发展
  期货市场有助于产业良性发展。期货品牌注册标准以市场化手段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委的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上海期货交易所实行升贴水制度,对高品质铜给予升水,对符合标准但市场反映稍差的品牌给予贴水,这大大激发了一些未能享受升水待遇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期货市场有利于促进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加速大企业集团化进程。从国际大型贸易商的经验来看,只有用好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企业才能在价格波动的浪潮中平稳航行。
  有色金属期货市场正积极推进国际化。有色金属价格国际国内联动性很强,近年国内期货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逐步提高,要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在国际价格话语权上的作用,必须加快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首先,上海期货交易所先推出有色金属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进而研究在海外建立指定交割仓库的可行性。第二,交易所积极推出连续交易制度,延长交易时间,有利于提高上市品种价格的连续性,有利于提升国内价格的权威性,有利于增强内外价格的联动性。第三,上期所加快产品创新步伐,筹备有色金属指数期货及期权,为中小有色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提供更适合的工具。
  (作者系永安期货研究院院长助理、工业品部部长)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