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查明

2015年12月10日 13:47 30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11月23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进行了验收。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侯增谦研究员介绍,该项目以研究解决制约找矿的重大地质问题为国家目标,以孕育和建立大陆聚合成矿理论为科学目标,选择青藏高原南部特提斯成矿域,来自11个科研教学单位的52位学者历经5年协同攻关,在大陆聚合过程再造、大陆聚合成矿理论框架、大型矿床成矿模型、矿床勘查模型及定位预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一是再造了青藏高原的大陆聚合过程,恢复了青藏特提斯的古地理格局。精细刻画了印—亚大陆碰撞的详细过程,建立了大陆碰撞地球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喜马拉雅造山和高原隆升新模型。

 

二是提出了全新的大陆聚合成矿理论框架,揭示了大陆聚合成矿系统的发育机制。

 

该理论框架强调:一个完整的大陆聚合过程,包括早期的大洋俯冲过程和晚期的大陆碰撞过程。大陆聚合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调整和结构变化,从根本上控制了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大陆聚合成矿作用包括增生成矿、碰撞成矿和叠合成矿等三大成矿作用,至少造就了5套主要的成矿系统,包括洋内弧成矿系统、陆缘弧成矿系统、主碰撞成矿系统、晚碰撞成矿系统和后碰撞成矿系统。该理论阐明了从俯冲到碰撞的大陆聚合过程中的成矿作用类型、主要成矿系统、成矿驱动力和主要控制因素,揭示了特提斯区域成矿规律。

 

三是通过对青藏高原三类重要矿床类型的深入研究,结合国际对比,创建了三个新的成矿模型,揭示了大陆聚合过程主要矿床的成矿机理。这些模型包括: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新模型、MVT型铅锌成矿新模型和岩浆碳酸岩型REE成矿新模型。

 

四是基于大陆聚合成矿理论框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回答了在什么样的造山阶段,造就什么样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环境,诱发什么样的成矿作用,形成什么样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组合等问题。

 

针对青藏高原两类主要矿床类型,建立了勘查模型和定位预测方法,如,基于对扎西康铅锌矿区的不断试验,集成了构造热液型铅锌矿集区—矿床—矿体预测方法体系,建立了矿床矿体多层次综合勘查方法组合。基于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的系统工作,建立了斑岩铜矿预测与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科研与勘查相结合,在几个矿区取得了找矿突破。如,在扎西康铅锌矿区,运用项目建立的构造热液型铅锌矿集区—矿床—矿体预测方法体系,验证发现新的厚大盲矿体,探获铅锌40万吨;在纳如松多矿区,根据项目建立的“五位一体”Pb-Zn矿勘查模型,在矿区西部取得找矿新突破,新获铅锌金属量45万吨;在班怒带,项目建立的斑岩—高浅成低温过渡型Cu-Au勘查模型以及勘查技术方法组合,为铁格龙南超大型Cu-Au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已有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系统,通过成矿预测新方法探索,在冈底斯东段,圈定了12个找矿新靶区,提出4个找矿战略新区;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圈定5个成矿远景区,47个找矿靶区,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