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产业正走向深海

2015年09月15日 15:24 535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9月3日,为期3天的国内首届国际海洋科技装备博览会在青岛落下帷幕。在为青岛海工装备产业引智聚力的同时,该博览会的举行进一步促进海工装备产业链形成上下游闭环,从而抢占海洋科技装备市场的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恒一认为,未来应优化深水装备设计、推动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国门、推进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发、推动南海四大深水工程,以此来推动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由此看来,海工装备将走向深水,深水装备有望成为经济版图中的重量级产业。
  海工装备业迎来新机遇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把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列为中国制造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这无疑为海工装备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据统计,中国企业海工装备接单量占全球的份额在快速提升,2010年只占约5%,2014年已经占到35%,位居世界第一。
  曾恒一表示,自1967年成功钻探第一口海上工业油井以来,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经历了“引进、消化和集成再创新”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自升式钻井平台更是达到世界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但在深水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水下生产系统关键技术与制造工艺难以突破等问题。”曾恒一认为,未来应该加大深水投资,优化深水装备设计,提高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推动海工装备走出国门,推进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布局南海四大深水专项工程。他表示,“十三五”期间,中海油将新增海工装备114艘,总投资将达到656亿元,其中深水投资425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65%,到2030年,中海油深水装备的投资比重将有望突破70%。
  提高海洋石油装备水平
  在海工装备产业中,海底管道、海洋平台用钢等配套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海洋平台用钢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随着陆上长距离高压输送管道,如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中缅管线等的建设,我国管线钢管的生产技术水平得以快速发展,已步入国际领跑者的行列。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管材专家李鹤林认为:“未来应提高国内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平台用钢国产化率,加强尚需进口钢材的品种和开发,重点开发钛合金油井管,建立我国水下生产系统装备用合金结构钢体系。”李鹤林表示,“虽然我国已有一批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海洋工程材料的研制开发,但尚无专门从事海洋石油装备材料工程应用的研究机构,建议成立海洋石油装备材料工程应用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
  据悉,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总产值接近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今年的目标将提升到占GDP的10%。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领域之一,而海洋科技则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海洋能研究最早始于1975年,到1985年建成第一个潮汐电站,至今已走过了40年历程。”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史宏达表示,“目前,海洋能发电应该叫做‘海洋,能发电’,而不是‘海洋能,发电’,因为现在的可控性还不稳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实现海洋能电能全过程的模拟优化,未来还要进行海洋能海岛电厂的综合建设,以及海上的运行测试、综合评价、海洋能电厂的校企联合建设。”史宏达认为,“海洋能发电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建成首个海洋能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海岛电厂,在人才队伍、技术力量、装备水平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