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77年前镁合金炸弹肆虐重庆

加快镁业创新发展 行业当自强

2015年09月08日 8:49 86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作者:

      371871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我们回顾历史,铭记国破家亡的悲怆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我们汲取惨痛的教训,痛彻领悟,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会遭受侵略;我们缅怀先烈,崇敬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做出的贡献和展现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警醒,和平发展之路仍受威胁面临阻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能重演。
  作为产业人,我们更应该通过纪念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胜利,进一步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将悲愤、仇恨、感动、领悟、警醒化作产业报国的信念、力量和行动。
  此时,不禁想起这场战争中与镁相关的一段史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军队对战时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6376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3万多幢,30所大中学校曾被轰炸。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战时首都重庆遭受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浩劫,日本飞机也创造了其有史以来空中大屠杀的黑暗纪录。
  日军轰炸重庆所使用的弹药中除了各种普通炸弹外,最值得一提的是6号炸弹(燃烧弹,简称6号炸弹。)。6号炸弹的弹体是镁合金,并装填有铝热剂,配有发火装置和尾翼,重量约20公斤。靠落地时的冲力引燃发火装置,由铝热点火剂引起弹体内铝热剂(76%的氧化铁24%的铝粉)和镁合金(92%~96%的镁,8%~4%的铝合金)烧燃,其特点是难以灭火,即使切断氧气也会继续燃烧一会儿,具有烧穿20公分厚水泥房顶的威力。这种炸弹是日军在1938年时开发研制的,在包括重庆的中国战场广泛使用,6号炸弹肆虐恶果严重。
  现在,日军这一暴行已经过去了77年,回顾这一幕,尤令镁业人士无比震惊和感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镁生产大国,产量占86.4%的绝对市场份额。镁合金也在交通、电子、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键性应用。但是,与我们的期待和这一材料的优势潜能相比,镁合金开发应用的进程稍慢,成果并不理想。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镁所具备的资源、性能、环境、价格、供应等优势,但受制于多种因素,我们尚未占据产业的制高点。
  现处和平年代,我们也应从产业竞争、国家资源能源战略、国防战略高度增强新材料开发的紧迫性,最大限度培育具有综合优势的镁合金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其产业链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筹码。尤其是在交通工具轻量化、武器装备轻量化、航空航天方面,镁合金的开发应用步伐要特别加快,因为我们具备发展镁合金产业所需要的良好的环境条件,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国防战略要求。
  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不安,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们的国家需要定力、需要实力;我们的产业需要升级、需要效益;我们的市场需要创新、需要开拓;我们的科技需要与产业融合、需要有实效。
  9月2日,习近平在为老英雄们颁发纪念章的仪式上说:“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直言,在此刻我们需要一批能为国家开创发展新路的人们,这当然包括来自产业界、科技界的人们。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滔天罪行和镁合金炸弹的肆虐深深地刺痛着镁产业和军工行业人士的心,这应激发我们更大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激发出我们内心的英雄情结。在镁材料开发应用的创新之路上,镁业的决策者、参与者们应该有更大的信心、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智慧、更深的合作,更快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做出“平民英雄”的不凡业绩,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家开创发展新路做出贡献。
  如此这般,我们的中国镁梦也一定会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