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和规则意识 实现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2015年08月11日 9:47 512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相关资讯   作者: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确保企业的有序运行

  任何团队的存在都是以规则为前提,要想正常运作并具有持久生命力,必须对一切行为加以约束,用合理的条文强化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契约精神,促成个人与集体的统一,这个条文就是制度。没有规章制度,企业就没有“篱笆”、“标杆”和“戒尺”,管理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个新企业,并非人员一到位、把牌子一挂就能正常运行起来,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生存和迈向成功的基石。只有各方面的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每个员工都能按照制度去做事,企业的经营活动才能有序开展起来。否则,单凭个人的自觉和觉悟,企业是不可能走得很远的。
  我们经常看到某人或某些人从原单位离职后成立公司,刚开始踌躇满志,凭借个人能力或人脉资源也能开展一些业务,甚至能够带领企业到达一定高度,但是后来每况愈下,没几年就解散了。这类公司之所以生命周期不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管理者凭个人的经验和经历去管理企业,忽略了制度建设。即使再聘请几个能力出众的管理者,也没摆脱“人治”的窠臼,很难把企业经营管理好。
  制度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不仅可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和秩序,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员工的规则意识,让员工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遵守。正是由于制度之于企业管理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科学制定制度始终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管理者必须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且这些制度是严谨、明确、全覆盖、可执行的,让员工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依据、标准、规则、程序,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事实上,在一个企业里,不同的领导为同一个目标会下达不同的指令,不同的员工对同一项任务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企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且能一以贯之落实到位,那么,无论经历怎样的风浪,无论管理层如何变动,企业都不会大起大落,能够保持稳健运行、健康发展。
  明晰企业员工岗位职责
  夯实制度管理基础
 
 企业有了制度,还要靠人去执行,工作靠部门或团队去完成。由此,我们需要明确团队中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管理者引导员工认清角色、明确责任,这是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也是铸就高效团队的根本。只有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执行制度赋予的职责和权利,企业才能正常运行。
  团队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前提。对于企业而言,这个目标就是盈利。团队内部要有良好的分工与合作,而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服从和服务于盈利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要赋予团队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包括明确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职责。分工明确是所有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管理者必须掌握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要求和工作内容,同时要界定团队成员的岗位责任,制定岗位说明书,让团队成员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井然有序,工作有条不紊。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南辕北辙。有的管理者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干了员工的活,或者是干了其他领导的分内事,这种“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可能是分工不明确,也有可能是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晰,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管理混乱,甚至引起班子不团结等问题的发生。试想,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承担的责任不清楚,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很难起到作用。同样,如果员工的岗位责任不能与企业的制度相匹配,履职缺少制度保证,那么岗位责任也不会落实到位。这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不断优化业务流程
  去除不必要的浪费
  在建章立制和职责分工的前提下,能否高效完成任务与工作流程有很大的关系。按流程做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优化工作流程有利于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如果我们能在任务实施之前,仔细考虑、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执行起来就会更加顺畅。很多时候,按流程做事显得方法死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实际上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每个细节落实好了,工作自然就水到渠成。好的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这是因为很多工作步骤的先后秩序是可以调整,同时又允许交叉重叠,相互协调和配合的优化,能有效地节省时间、减少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通常是管理者制定工作流程,要求员工按照规定的流程去执行。但要想让员工完全按流程去办事,管理者在设计流程时一定要细化、具体化,让员工清楚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一方面要按流程做事,另一方面,也不能成为流程的奴隶,要在执行过程中对效益、效率、成本等进行分析,研判流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许多时候,员工会抱怨流程太长而耗费时间,有的工作还会因为程序复杂难以推进,以至于管理者和员工更多关注程序是否合理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忽略了问题的解决。
  相比其它管理问题,流程浪费更具有隐蔽性。即使在“管理规范化”、“流程严谨”的企业,绩效停滞不前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流程不合理是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简化、优化工作流程,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他人更高的效益,就必须时刻警惕和跟踪流程管理,对于那些不产生价值的流程或环节坚决予以清除。我们今天运用的工作流程,很多是前人对工作实践的总结,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成功诀窍,通常就蕴藏在管理流程之中。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按照合理的流程做事,无疑有助于把事做成、做好。
  强化过程监督控制
  推动理想结果达成
  按制度执行也好,按流程办事也好,其目的是让工作产生结果。如果工作没有结果,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但是光强调结果是不行的,有时候欲速则不达,要么得不到结果,要么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过程监督和控制。很多企业都有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做无用功的深刻教训。
  为了获得理想结果,首先要慎重研究执行计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然后是过程管理,实时监测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是收尾阶段的总结评价,认真提炼本次执行的经验教训,为下次任务做准备。一流的执行要有一流的监督,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好指挥和监督两项工作,指挥是给员工分配合适的任务,监督是掌握员工的工作进展,跟踪指导、纠偏,避免重大疏漏或变故发生。
  过程控制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监控,才能保证执行向目标靠近。因此,在团队的工作过程中加入严谨的督导和管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完善管理的重要一环。有效的过程监控依托于健全的检查机制,企业管理制度中要有过程监控的明确规定,使过程监控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种工作习惯。尽管监督检查常常会给员工带来压力或者不被信任感,但是对于工作保持正确方向和方法、提高质量和效率以及控制成本的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不能因为可能影响到员工的情绪而取消监督检查。管理者就是要引导和培训员工,让他们认识到监督是工作流程的一个必要环节,习惯被抽查,配合并参与到过程监督中来。
  过程管理包括有计划、实施、检测和改进四个方面,做好每一步才能保证最终绩效的获得。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在管理行为中增加了督导环节,旨在确保管理层决定的事情、布置的任务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强化执行力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强化危机意识
  持续改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对已有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不同时期,企业的情况不一样、管理者的关注点不一样、工作重心不一样,制度的作用也不一样。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者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做出管理调整,适时更新制度。随着企业的长期运行,管理者和员工会愈来愈对现行制度和流程习以为常,对存在的问题也会视而不见。企业通常很难自发地产生一种力量,去对制度和流程的不合理进行批判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危机意识才是企业不断改进的一个动力源。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危机的存在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促使企业发现自身问题并作出改善措施,从而推动进步。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迟早会落得被淘汰的下场。管理者要适时向团队指出其面临的现实或潜在的威胁,把威胁赤裸裸地摆在员工面前,让员工树立起强烈的危机感。当员工意识到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就会格外关心来自外部的危机,并由此产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特别是不少家庭的几代人都在同一个企业工作,企业衰败是员工及家庭不能承受的痛。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也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更加主动去修改、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前不久,我们在中铝国际的成员企业作了一次调研,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企业的危机意识越强,员工和管理层对实现年度目标提出的措施就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危机意识不强的企业则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或者一味地诉苦、抱怨,诸如市场不好、合同难谈、业主苛刻等。时间不会在团队获得成功之际停滞,也不会在企业遭遇失败之时休止,企业要敢于打破现状,不断追求进步。改善是获得进步、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展现智慧,激励员工作出改善,调整制度,优化流程,重新分工,焕发企业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以绩效进行公平的奖罚
  形成企业最有效的导向
  奖惩管理是制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奖励是激发员工动力的重要筹码,惩罚是鞭策员工进步的直接利器,管理者做到赏罚分明,能有效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效益。要做到奖惩公平,管理者必须以绩效为基础,围绕企业盈利这个目标,设计一套让员工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考核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绩效制度就成为企业内部的一面旗帜,能真正发挥正向作用。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需要借用奖惩措施给出明确的导向。如果员工缺乏激励,动力不足,就会引发惰性甚至钻空子。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清晰具体、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让员工在绩效评价中获得恰如其分的结果,员工要想获得奖励,就必须努力工作,创造更好的绩效。
  在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上,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不可偏废,管理者要统筹兼顾,合理甄选,全面、科学地评价员工的业绩,对员工施以有效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团队与员工的共赢。虽然指标量化有益于增强绩效考核的操作性与准确性,但片面强调量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很多时候,一些管理工作是很难甚至不可能进行量化的,如果为了考核方便,简单进行量化,容易造成考核结果背离实际,有损考核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我们强调员工奖罚的公平原则,但公平决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大锅饭”式的奖赏,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败坏整个团队的风气。重赏之下,弱者变强,强者更强,管理者需要正视员工对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追求。当员工顺利而出色的完成任务之后,管理者就应该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适当回报,让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会安心留在企业效力。
  强调制度权威
  培养员工规则意识
  企业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但重要的是付诸实施,严格执行。如果不执行,制度再完美也是一纸空文。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对于管理者来讲,建章立制不是追求条款的繁多、形式的统一,而是执行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执行的意义远大于制度本身。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现实生活中,制度执行不到位,打折扣、搞变通,甚至自作主张、另搞一套的情况比比皆是,员工对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缺乏认知,红线、底线意识不强,这里面既有个人素质原因,也有企业文化的缺陷问题。
  执行制度,是企业对全体员工的一致要求,是所有岗位都应承担的责任义务。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制度面前没有例外。事实证明,团队的领导者是否具有高度的规则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团队对规则的理解。管理者在遵守规则上作出表率,能够更有力地在团队倡导规则意识。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尤其是管理层不带头执行,其负面影响将是致命的。只要管理层时时处处都按照制度和规则办事,同时对员工严格执行制度持续进行督促,那么整个企业的氛围和执行力就会带动起来。
  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用制度来管理,要求员工树立规则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文化层面进行培养和塑造,让用制度管人、按规则办事成为一种工作氛围。规则是制定出来的,规则意识是培养出来的。管理者不仅要制定有益于团队发展的制度,更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员工规则意识上。思想通了,思路顺了,管理也就变得简单高效了。团队管理要的不是强权意识,而是规则意识,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让制度融入团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企业必须是一个有纪律、有秩序的组织,要建立整体秩序感和团队意识,确保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用纪律和制度来约束行为,缔造忙而有效的和谐团队,以内在的和谐保证外在的强大,实现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