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钛产业 中盛资源发展前景引得市场期待
2015年07月22日 10:4 428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钛资讯
全球矿业市场萎靡多年,矿业公司日子都不好过,抵抗不过市场大势而倒闭破产者并不鲜见。而在这期间,也有一些公司趁市场不那么繁忙之时,坚持苦练内功,追寻着新的市场机会。在这方面,中盛资源控股公司近些年来颇有心得。
依靠有效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走循环经济之路,加之拥有丰富的钛资源和领先的生产技术,中盛资源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引得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以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之路
成立于2001年的中盛资源控股公司,是山东省最大的私营铁矿生产商,主要从事铁矿及钛铁矿勘探、开采和加工以生产和销售铁精矿和钛精矿的业务,铁精矿和钛精矿产品主要销售给铁团矿或钢铁的生产商和钛白及海绵钛企业,于2012年4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矿业企业身上免不了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标签,但中盛资源似乎却是个例外。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获得山东省“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国家科技部“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国土资源部 “国家级绿色矿山”、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优秀企业”、山东省安全生产“双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最直观的表现是,与大多数矿山植被破坏、地表荒芜完全不同,在中盛资源的矿山和生产区,三个大的沉降池已经形成一个远近闻名且风景优美的矿山湖泊景区。
这一切都源自于中盛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能源消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中盛资源尾矿干排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业用水的“零排放”,成为国内第一家免除尾矿库、工业废水可循环再利用的矿山企业;水循环再利用工程的实施,使中盛资源每年可节约用水350万到500万立方水。2012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尾矿干排系统专利证书,被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认定为“山东省尾矿干排亮点工程和示范工程”。
技术创新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中盛资源选矿流程使用三段一闭路,采用“磨前预选和抛废工艺”,提高破碎效率达25%,年节约电能约计800万千瓦时,年节约人力成本约计100万元。目前,中盛选矿回收率、磁性铁回收率均达到97%以上,尾矿水及井下水的循环使用,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
目前,为进一步利用资源,变废为宝,中盛资源管理团队正在进行一些资源进一步综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探索将干排后的尾砂研制新型钛矿砂建筑新材料;计划与国内一流的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光伏生态产业链,实现矿山微能源循环的理论研究。
借助“外脑”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积极寻求合作,借助“外脑”提高公司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中盛资源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技术有效升级的一大原因。
2014年,中盛资源在国家科技部牵头组织下,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研究“从钛铁矿中高效提取钛新工艺技术引进”的先进技术。此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公司贫次钛铁矿钛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瓶颈问题,大大降低了钛金属生产成本,使得钛综合回收率高达90%以上。2015年7月14日,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与该公司正式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该技术的成功转让,使得我国的钛的选矿和应用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与此同时,中盛资源积极拓宽产业领域技术改造和升级,构建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进行“选冶联合新工艺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研究;2014年9月,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山东兴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 “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被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建立“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2014年,为争取在技术上早日在钛金属材料的民用领域实现领先,公司还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研究开发钛铝合金技术,力图早日实现民用“钛铝合金工业化生产项目”的技术突破。
钛产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近年来,中盛资源将钛的生产和销售作为公司重点发展方向,凭借大量的钛矿资源和领先的技术,中盛资源的钛产业项目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钛是一种不腐蚀、不导电、没有磁性,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是国防军工和高端装备制造必不可少的金属。在民用方面和医学器材的使用方面都有广阔的空间。
据了解,中盛资源拥有7.6亿吨的钛、铁的储量,是国内A股和港股同类上市公司里面储量最大的企业。而早2012年底,该公司就提出了以铁精矿的生产和销售为基础,以钛的生产和销售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
中盛资源根据公司钛铁矿资源特点,创造性地提出选冶联合开发新思路。该选冶联合新工艺综合利用有效解决了当地难处理钛铁矿提取回收钛资源的技术难题。当年实现了47%钛精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回收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目前该公司76%钛材料的亚熔炉湿法冶金选钛及伴生元素的提取新工艺研究也已在有条不紊的科研过程中。
中盛资源还积极地通过资本市场筹备粮草,为拓展海绵钛等新业务,加大钛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