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铜需求动力下降

2015年07月22日 8:41 35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2015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产品出现了跌多涨少的局面。据生意社有色金属指数榜,2015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行业指数由上半年初期的769点跌至上半年末期的722点,整体大跌47点。业内人士称,预计下半年跌幅将放缓,可期待“金九银十”拉动一波上涨。
  2015年上半年,铜价大幅下跌,LME电子盘铜价自6300美元/吨高位震荡下跌至5760美元/吨,跌幅为7.16%。截至6月底,国内现货铜价一路下跌至42500元/吨,较去年底大幅下跌3805元/吨,跌幅超过8%,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挫15.83%。但7月以后,沪铜价格表现较好。业内人士称,预计7月铜进口将较6月增多,但由于有色金属适逢消费淡季,加上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预计下半年铜市仍将继续走弱。
  消费疲软
  据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国6月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环比5月下滑2.8%至35万吨。1~6月累计进口224万吨,同比下滑11%。中国5月份进口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为43万吨。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铜进口量下降主要是受到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一方面是原材料市场步入淡季,下游家电、汽车等行业对铜材的采购力度较小,房地产行业对铜需求依然保持不温不火之势,短期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是作为融资产品,由于银行开证控管趋于严格,融资铜的需求也在下降。另外,有分析称,时至年中,很多下游企业因为减少现金流出,减少了采购。但也有分析称,由于7月以来的沪铜价格表现好于LME铜,沪伦比值维持高位,进口套利率较好,进口套利窗口持续打开,预计7月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对此,分析师李晓蓓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业基本面看,今年上半年虽然出现了像金川、祥光等冶炼企业的停产检修,但整体上铜市供应依然很充足,但由于下游企业接货意愿不强,市场整体上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据悉,有国内大型冶炼厂因供应放缓下调三季度铜精矿加工费。
  汽车用铜四连跌
  行业数据显示,2015年6月,汽车产销量环比下降,同比继5月后再次双双下降。受国内汽车产量增速下滑影响,汽车用铜量也出现了明显回落。6月,汽车生产185.08万辆,环比下降5.77%,同比下降0.22%;销售180.31万辆,环比下降5.29%,同比下降2.31%。卓创监测的数据显示,2015年6月,中国汽车耗铜量为3.07万吨,环比大幅减少6.15%,与去年同期几近持平。
  根据卓创资讯监测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汽车用铜主力消费产品仍以铜带、铜线为主。其中铜带占40%,铜线为38%。具体数据为铜带总消费量为8.44万吨,铜线8.468万吨,铜管2.42万吨,铜合金2.42万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6月及半年市场数据,中国汽车市场衰势愈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走入一个关键节点。汽车市场增长速度下滑主要在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李晓蓓表示,汽车市场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甚至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自然直接造成市场需求动力下降,从而最终使得市场增长速度下滑甚至负增长。由于6、7、8这三个月一般是每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幅度最小的淡季,因此,5月和6月的市场负增长有望延续。至于能否出现“金九银十”,还要看是否有国家支持政策出台。如果政府任由车市发展,那么后半年的市场增长也不会有太好的表现,预计短期汽车用铜量方面难有明显的好转。
  弱势难改
  对于上半年铜价的下跌,李晓蓓表示,整体来看,美元指数止跌回升、国内经济增速下行以及铜市下游需求转向清淡等因素为铜价回调提供了外部环境。宏观方面,今年上半年国内的经济数据不达预期,下滑态势明显。反观国外,虽然美国国内经济情况也并不理想,但由于欧洲央行在5月和6月加速购债给美元很大的推升,加上希腊债务危机的发酵,美元指数出现强势回升,从而给铜价造成了压力。
  从需求面看,下游家电、汽车等行业对铜材的采购力度较小,房地产行业对铜需求依然保持不温不火之势,短期内难有起色。有色金属的价格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国际上的希腊问题还是国内的股市遭遇重挫无疑都是铜价下跌的导火索。李晓蓓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面缺乏实质性的利好,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继续打压需求面,这将直接制约铜价的反弹。预计后市在大幅下跌后会有一定程度反弹,但空间不会太大,在需求面没有根本好转之前,铜市将难改低迷格局。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