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明确新定位 激发新活力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发展纪实

2015年07月03日 9:9 39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是工程咨询、特种工程施工、工程勘察、工程建设监理、工程设计、建筑试验及工程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及设备防腐蚀、岩土工程技术、特种建材、工业与民用建筑可靠性评定及加固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取得了各类科研成果145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该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甘肃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决策部署。面对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和紧迫的改革发展任务,在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中积极筹措,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发展新契机中科学谋划,深化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协同效应,统筹推进企业经济、改革、科研、管理及党的建设等全面工作,实现了良好稳定发展格局。
  抓建设、稳市场
  企业经营形势总体稳定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严峻形势下,立足发展实际、研判经济态势、培育市场主体、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了多资质、多元化、多领域纵深发展的规模化业务格局。全年总收入与上年度基本持平,确保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风险增加下的稳定发展。2014年获评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获评甘肃省技术市场工作先进单位,是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成果。
  从该院业务分布来看,立足本省、拓展外省,涉足多行业,开发的业务涉及新疆、青海、广西、宁夏、重庆、广东、内蒙、河南等省、市、自治区及有色、路桥、石化、通讯、建材、教育、医疗、金融、国防等多领域。
  从项目建设来看,除传统项目外,在兰州新区建设、区域发展项目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灾后恢复重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农村危房改造及城镇化建设等领域承揽项目,市场开发聚焦推进、拓展良好。因近几年该院在甘肃省陇南、岷县、漳县等地灾后恢复重建、减灾救灾工作中发挥技术经验、倾力科学救灾的突出实绩,去年被兰州市民政局授予“救灾减灾模范单位”。
  精科研、促创新
  企业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该院立足全省建设科技事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深化创新驱动和科技合作,推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工作取得几项显着进展。
  一是科技创新环境日趋优化。科研投入比上年度增长了7%。2014年通过了科技部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去年在院内组织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专题讲座、技术研讨会、科普宣讲活动等40余次,参加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130人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拓展了多元的科技创新思维。
  二是科技研发创新逐步推进。围绕前沿新技术发展,该院积极策划重大科研项目,在公共安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领域立项研究,在提升科技创新层次、培育和建设专利成果转化项目、技术研发推广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2014年新立科研项目10项、在研项目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甘肃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1项。主编了甘肃省地方标准8项、参编地方标准1项、编着并出版发行《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成为甘肃省首例绿色建设技术范本。被省建设厅批准为全省绿色建筑技术支撑单位,综合实验办公楼节能改造示范工程获得甘肃省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评价标识,通过了国家节能考察组的现场考察和高度认可,是甘肃省第一个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为甘肃省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是平台建设逐步完善。该院各科研和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良好。经过两年时间筹备的设在该院的全省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其实施方案通过了建设部的审查,软硬件完成公开招标后已建成并于近期正式实施运行,通过了国家公共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组的中期检查验收,对今后建立节能改造产业链、形成省级示范效应将起到推动作用。2014年设在该院的甘肃省建筑物耐久性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省科技厅的评估、评价。设在该院的八冶建设集团技术中心、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技术中心也顺利通过了甘肃省工信委两年一度的考核评审。
  四是协同创新合作逐步拓展。去年,由该院为牵头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甘肃省节能环保建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议,联盟单位由起初的5家增加到省内外共27家,通过产学研模式,集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围绕甘肃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两大主题,共同开展适用的技术与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及产业化工作已在项目可研、工法编制、新业务拓展等方面积极合作并取得了几项突出成果。2014年该院与西部中大建设集团、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技术对接,形成了有实用价值的几个课题,在科技创新、新技术推广、成果实施转化等更为宽广的领域建立了可行的合作机制。
  优管理、建机制
  企业管理效能日益改进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在加强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优化服务效能等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在落实体系建设方面,2014该院各体系共通过了4次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审,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监督评审、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复评审、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认可及检查机构认可的转版换证复评审,体系健全并运行良好。2014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院检测中心的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获得良好评价。
  在制度建设方面,对经营项目管理、技术报告管理、注册工程师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意外伤害保险管理、QC小组活动管理等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进行了修订完善,对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予以改进完善,优化了管理流程,健全了工作机制。
  抓党建、重实效
  企业党风政风稳步推进
  该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甘肃省住房城乡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院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建立完善《党委工作规定》、《支部及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10项党建工作制度,首次组织党员及支部年终考核,对党员思想、作风、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对支部工作进行评议,建立了“一报告两评议”的评价机制。该院院长何忠茂获评甘肃省建设厅系统“双联行动先进个人”。
  广施策、惠职工
  企业服务效能不断改善
  过去的一年,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该院以以人为本,密切关注、积极解决职工诉求,全面开展了保障服务和完善落实工作。修建职工食堂,解决了职工长期就餐难问题;在职工已享有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另办理了补充医疗保险和工会互助保险;关心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在职、离退休职工和退休职工家属健康体检,为离退休职工家属办理了医疗保险;关爱离退休职工、困难职工,通过节日走访慰问、生病住院探望、提供困难补助、组织文体活动等,解决实际困难,送去温暖关怀;改善办公环境,配备了办公楼直饮水机和热水循环设备;加强综治维稳和治安管理,确保了全院的生产生活安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职工运动会、体育竞赛、“蔚蓝建科”杯体育邀请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和凝聚力。
  精图治、强发展
  团结一心闯难关
  2015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纵观今年的总体形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更为突出,该院也面临着企业改制的转折点。为此,该院提出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立足实际,改革创新,推动全院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奋斗目标。
  该企业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市场主导、项目带动,培育工业项目建设、改造项目建设、城镇化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在国内发达省份的市场空间,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营产值,提质增效、保稳增长。深化产业发展,优化升级步伐,探索发展绿色建筑及应用等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带动全院发展。积极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及工艺,提升设计、勘察、岩土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结构抗震、耗能减震等专业的业务规模、创新水平和技术能力,并通过战略合作、技术对接等方式,互惠共赢,全面提升技术水平。
  积极整合、组建一个具有领军性、权威性的综合公共技术机构,引领和指导甘肃省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实现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该企业将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成果推广的奖励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科技专项,2015年争取申报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完成在研项目及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同时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培育和建设专利成果转化项目,2015年争取申报2~3项专利。加强现有技术及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项目可研、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技术进步水平,打造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学术交流,获取宝贵经验,提高社会知名度。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协同创新和交流合作,创新合作与发展模式,在课题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共赢。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