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通胀困扰 大宗商品难摆脱“钱紧”阴影

2015年06月10日 9:1 28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作者:

  中国可能还面临通缩的困扰。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1.2%,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期货市场与CPI紧密相连。分析人士表示,低通胀一方面会导致大宗商品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继续面临去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低通胀可能刺激货币进一步宽松,从而导致金融资产泡沫继续膨胀。
  工业品首当其冲
  中国5月CPI同比增1.2%,低于预期的1.3%与1.5%的前值。CPI继续回落,通胀低位运行。对此,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从5月份CPI数据来看,中国可能还面临通缩的困扰,而压制通胀回升的原因有:中国工业部门产能过剩、社会总需求低迷、私人和企业部门投资下降。
  因此,他认为,低通胀一方面会导致大宗商品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继续面临去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低通胀可能刺激货币进一步宽松,从而导致金融资产泡沫继续膨胀。从板块方面来看,工业品如有色、黑色和化工将继续受压,而农产品(000061,股吧)如粮食类也不能受通胀题材的利好提振,总体来看,工业品下跌周期还将延长。
  格林期货研发总监李永民表示,低通胀意味着物价上涨压力不大,这对商品期货普遍会产生压制作用。相对而言,由于工业品受经济周期敏感,价格弹性较大,因此,CPI回落对有色金属、化工行业、建材行业影响较大,但农产品消费刚性较强,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CPI对该板块影响较小。
  就铜价而言,中信期货分析师朱文君表示,5月CPI同比增1.2%,较4月值增速放缓0.3个百分点。CPI回落令市场对于6月降准预期攀升。5月以来票据直贴利率持续回落,若6月迎来降准降息,则年中资金利率大幅度攀升或难重现,融资套利空间继续缩窄,铜融资需求继续低迷。铜价在需求进入淡季而货币市场继续宽松中继续博弈。
  宽松政策可期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际大宗商品处于下跌趋势,输入性通胀较小,国内通胀压力不大。需求的低迷和通胀压力的下行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作为提供了空间。
  李永民说,低通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但是否释放流动性还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效果、当前市场流动性等因素。从目前看,货币政策效果越来越弱,中央政府坚持宽松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主格调不变,可以认为,尽管今后央行还可能降息,但降息的频率不会很高。
  中粮期货(博客,微博)工业品总监李琦表示,通胀低位运行,后市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预期强烈,这对有色金属价格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是有色价格的走强仍需要基本面的好转。5月PPI同比-4.6%,PPI持续走弱反映国内需求持续的萎缩。
  李琦进一步指出,目前电网、汽车、家电依然疲弱,地产初见复苏端倪但库存依然高企,后市库存压力较大。有色金属后市价格走势料会相对温和,经济努力迈向复苏但是道路曲折。此外,美国加息政策、厄尔尼诺现象、国内货币政策力度以及手段的不同利用等皆将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资金脱实向虚
  货币政策的两大目标是稳定通胀和保障就业,而在中国还有一层目标就是扶持经济。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鉴于低通胀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宽松政策还将持续。
  不过,程小勇认为,当前银行间资金非常充裕,尤其是短端利率下降很快。目前主要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因此进一步降息或降准对于推动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这块的效果逐渐减弱。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实体经济缺乏资金,主要是刚兑没有打破,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和传导途径不畅,因此出现资金脱实向虚的现状。对于大宗商品而言,由于实体企业缺乏资金,而一些过剩的行业普遍因国企背景或者政府背景而资金继续充裕而不断扩展,去产能估计很难开展,下游需求却持续低迷,因此未来金融资产泡沫而商品低迷的格局还将持续。
  李永民表示,目前看,资本脱实就虚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因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佳,如国外经济仍不稳定,出口难以真正启动;国内仍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过剩产能仍未消化;尽管我国一直启动消费,但居民收入不高以及顾虑较多仍抑制居民消费,只要国内经济仍在转型,国内消费就难以大幅启动,这将在中长期内影响到物价上涨高度。
  方正中期经纪业务部总监屈晓宁(博客,微博)则表示,低通胀表明实体经济相对乏力,原材料和产成品消费平缓,对大宗商品均有偏空影响,毕竟没有需求价格难起。目前随着之前的几次降息、降准,再次下调空间已经不明显,而且目前更主要的任务是将资金引导入实体经济,从而带动生产和消费。从期货市场角度看,资金没有明显的流入迹象,更多的还是在多空博弈,随着进入下半年,开工和备货也在逐步进行,有色和黑色金属的底部区间正在明朗。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