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创新责无旁贷 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2015年04月26日 8:35 51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张雄
今年4月26日,是第1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前,中央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并强调只有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保护工作才能真正为创新保驾护航。在最近一年时间里,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诸多政策、法规和意见,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日就更显意义非常。
中国恩菲作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的龙头企业,自成立至今六十多年来,一直将技术作为企业生存之本,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之源,勇担万众创新大潮中的央企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恩菲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运行以及科研项目开展中发扬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取得丰硕成果。
早在2006年,中国恩菲就建立了完备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包括《研发项目管理规定》、《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专利和专有技术管理规定》等在内的多个知识产权制度文件。
近年来,随着研发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不断深化,公司在机构设置上作出了重要调整。2014年,中国恩菲设立了独立运行的恩菲研究院和恩菲实验中心,组织专门团队从事技术创新工作,团队成员以年轻、富有朝气的博士、博士后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为核心,由长期从事研发管理的领导带领,并在洛阳建立了具规模、高水平的实验基地,以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有色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为目标,为行业开发、验证新工艺、新技术的同时,也致力于解决现有生产系统中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业主。
这一年,中国恩菲成立了知识产权室,成为工程公司中少有的组建专门知识产权工作部门的单位,充分体现了公司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室除保护公司创新成果,还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在公司市场开发中作用的发挥,将知识产权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室的人员配备也凸显了工作的特点,均为具备技术和法律双重学科背景,或有长期研发管理经验的人员。
中国恩菲不但在组织机构上进行创新,使机构设置更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在知识产权与创新、知识产权与市场关系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在中国恩菲,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不仅仅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完成的一个指标,也不仅仅是为了争取荣誉而准备的证明材料,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公司赢得市场、签订合同的重要助力和资源:公司的百余项核心专长技术能够持续发力,不断占领市场,有赖于知识产权的重要保护力;中国恩菲的供货、总包业务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并得到许多业主的认可,也得益于知识产权影响力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恩菲走向海外,让拥有的先进技术得到国外用户的认可和使用,知识产权的证明力功不可没。
不久前,中国恩菲成功在智利举办技术推介会,重点推广氧气底吹炼铜和富氧底吹连续吹炼专利技术,在智利铜冶炼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交流中,智利同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便是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而中国恩菲拥有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文件则让这些用户消除了法律上的疑虑,并感受到恩菲实力。此次推介会让中国恩菲深刻感受到中国技术和产品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知识产权确实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知识产权对中国恩菲经营发挥着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公司对知识产权的投入也不断增长。目前,中国恩菲已经申请专利1000余件,有效专利达500余件,其中60%以上是发明专利,维护8年以上的专利近200件。现阶段,在中国恩菲研发项目启动之时就已同步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研发任何环节的成果都能及时得到保护。2015年,中国恩菲计划加强对工程项目中优化型技术成果的挖掘和保护,使项目中形成的各种创新都能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固化,不断积累形成公司长久的财富。
除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中国恩菲也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近年来,针对一些单位和个人违反诚信,将中国恩菲成果申报专利,并在市场上混淆视听的现象,公司采取了坚决措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宣告其中多个专利无效,从法律上明确了技术的归属,向市场传达了正确信息。今后,公司还将落实专利定期监控和预警工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权力度。
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浪潮已经真真切切地向我们扑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业已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中国恩菲作为中央企业,深刻认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中国恩菲将努力承担起这一使命,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不断推动行业和自身的发展进步,并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发展模式保驾护航,最终将自己建设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国际化工程服务及资源能源发展商。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