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出口增长4.9% 海关强调保外贸稳增长
2015年04月14日 15:50 4417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刘东
4月13日,中国一季度外贸数据公布,偏低的外贸数据显示目前形势仍不乐观,而三月份的数据也出现进出口的“双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5.54万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其中出口3.15万亿元,增长4.9%,进口2.39万亿元,下降17.3%。贸易顺差7553.3亿元,扩大6.1倍。
三月单月进出口双双下降。数据显示,与上月暴涨48.9%相比,3月出口同比下降14.6%,进口则同比下降12.3%,但较上月20.1%的跌幅有所收窄。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指出,外需不振、经济下行、出口竞争优势削弱、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等基本面因素对外贸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制约。未来一段时期外贸进出口面临的形势总体上仍是严峻复杂的,要实现今年外贸预期增长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受春节因素影响
“今年3月份进出口同比双双明显下降,特别是出口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降幅,这主要是受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在分析数据时说。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也认为,春节因素使得三月外贸数据受到一定干扰,应该从一季度的形势来对外贸形势进行分析。
李健说,虽然外贸增速呈现下降态势,但仍合乎预期。他指出,出口反映了现在中国还是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虽然增长比较低,但主要受到整个全球市场都比较低迷的影响。进口的大幅下降则主要由价格因素导致,例如,铁矿石、原油等商品的进口的量还是有所增加,只不过因为价格下跌,造成了整个进口的下跌,又使得整个进出口呈现下跌的态势。
“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如果剔除价格的因素,应该还是比较正常的。”李健对记者表示。
不过,黄颂平指出,从出口方面看,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出口订单有所减少。出口的综合成本也举高不下。而在进口方面,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仍然低迷,国内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的进口意愿仍然偏弱。
李健认为,目前,全球经济还没有真正实现比较强劲的复苏。
海关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与欧盟、日本双边贸易进出口值分别下降2.1%、11%。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值分别下降2.7%、14.1%,加工贸易下降6.5%。此外,广东、江苏、上海等主要外贸省市进出口值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黄颂平指出,3月份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较2月份下滑1.4,表明今年二季度中国出口向好仍存在不确定性,要正确看待外贸发展新常态。
李健告诉记者,外贸出口先导指数的下滑,说明外贸行业业内人士对未来形势不乐观。企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国内出口成本的提高、融资难融资贵、较高的通关费用以及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一直在升值等。
强调稳增长
4月8日至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辽宁调研外贸运行情况时指出,应尽快遏制外贸下滑势头,防止由减速变为持续失速,要大力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外贸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汪洋强调,稳增长、调结构是外贸工作的“两个轮子”,不可偏废。
黄颂平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今年海关将继续落实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深化改革、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方面都有相应的举措,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广大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在深化改革方面,海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通关一体化改革,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的改革。同时,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进通关无纸化改革,全面推广集中汇总征税。
此外,在强化服务方面,海关将建立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机制,支持国际物流大通关建设,创新海关国际合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开展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自贸区战略。
李健强调,对于外贸稳增长今年还是应该以落实政策为主,如果能够将去年到今年年初出台的一些政策落实好,可能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位外贸分析人士也对记者指出,去年出台的一系列外贸政策含金量很高,因此重心还是应该放在落实上。此外,尽管年初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但这一块在未来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