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市熊途何时到头?

2015年04月04日 7:0 294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现货

  业内人士称,走势分化仍将是2015年有色金属市场的主要特点。其中,铜价将延续下跌趋势,铝价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铅、锌走势可能偏强,锡价和镍价有望获得锡镍期货上市等因素的提振,但明显好转则有赖供求关系的改善。
  3月30日,国际铜价反弹,LME期铜收涨0.5%,报每吨6082美元。对于铜市的后期走向,业内观点各异,有的认为当前全球铜市已进入供应过剩阶段,随着融资贸易活动的趋弱,铜的金属属性也会有所弱化,因此铜价的下跌趋势仍未结束。但也有分析师表示,虽然今年一季度铜价表现较差,但随着消费旺季的来临,铜价反弹的可能性较大。
  疲软的中国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这从近期公布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中可以看出。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最近房地产市场频出的调整政策也更加显露了这种意图。事实上,在3月20日中国政府降低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款比例,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之后,铜价出现反弹。但业内人士称,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在于收缩供给端而不是扩大需求端,铜价反弹的动能基本已经释放完毕,从短期来看,铜价将进入震荡整理期,从中长期来看铜价走弱的可能性增大。
  具体来看,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中国政府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先后两次降息和一次全面降准。在宽松政策以及还将继续宽松的预期支撑下,铜价自2015年2月2日开始反弹。沪铜主力合约价格从最低点38890元/吨反弹至最高点44690元/吨,幅度为14.91%。LME铜价从5339美元/吨反弹至最高点6294美元/吨,幅度为17.89%。业内人士分析称,从近4年来铜价运行的历史来看,这波铜价反弹的幅度已经够大,基本上完全释放了上涨的动能,往后再度持续反弹的概率非常小。
  安泰科资深分析师何笑辉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铜消费保持中低速增长,全球矿山投产进入高峰期,铜供应保持较快增速,全球铜市场已进入供应过剩阶段。何笑辉预测称,2015年融资贸易活动将趋弱,铜的金融属性会有所弱化。何笑辉认为铜价自2011年以来形成的重心下移趋势还未结束,铜价反弹难成主流。
  铜市何去何从
  卓创资讯分析师赵飞表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铜价疲软:一是美元指数大涨。美元指数与铜价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美国2014年GDP和消费支出增长均创新高,加之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降至7年来低位。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令投资者对美联储将于今年中期开始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强,美元指数受此提振大幅飙升至12年来高位。在美元大涨的同时,铜市出现大跌也在预料之中。二是铜显性库存持续增加,供应过剩的预期增强。自去年7月份以来,全球铜库存就缓慢回升。截至今年3月10日,全球三大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已经增加至41.9万吨左右,较2014年最低值暴涨了136%。三是投资者对中国需求放缓的担忧加重,对铜价形成拖累。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增速创24年来新低;而2015年政府又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左右。中国金属消费约占到全球金属消费的40%,为全球第一金属消费大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加重了投资者对于中国需求放缓的担忧。
  对于铜价的走势,赵飞认为,铜价在去年3~5月份期间是震荡回升的,但是今年与去年相比又有不同。去年同期铜库存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中,而今年铜供应情况较去年同期明显宽裕。此外,今年铜市需求情况较往年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因此基本面很难支撑铜价反弹。而从宏观面看,国内政策环境趋向宽松,两会结束后或有更多政策红利出炉。但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临近,美元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对铜价持续打压。
  而银河期货首席金属研究员车红云则表示,2015年铜市场的运行节奏与2013年、2014年类似。一季度铜下游消费比预期还差,如果国储局不从市场采购或采购量较少,铜价的跌幅可能达到15%甚至更多。但是车红云对二季度铜价走势比较看好,随着消费旺季的来临,铜价有望回升至6600美元~6800美元/吨。
  此外,投行巴克莱(Barclays)表示,由于需求强劲且供应面持续出现问题,预计2015年铜市过剩将十分有限,铜价将自当前水平反弹。巴克莱预计2015年铜价在6313美元/吨,2016年铜价料为6250美元/吨。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