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报——通讯员成长的舞台

2015年03月23日 10:30 25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14创刊30周年征文   作者:

  每天早晨上班打开电脑后,我都有一个习惯,通过QQ向在线的《中国有色金属报》编辑老师一一问候。网络让世界变小,每天都能与千里之外的编辑老师亲切交流,他(她)们好似就在我隔壁办公。鼠标轻轻一点,我写好的新闻稿就发到报社邮箱,并且随时可以跟编辑老师就稿件进行互动交流。回想十多年前,我刚从事企业新闻宣传时,每篇新闻稿件都是端正地誊抄在稿纸的方格中,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忐忑地投进邮筒。一周后,稿件是否能采用,只能听天由命,很少能向报社编辑老师请教。
  初接触有色报是1997年,我刚招聘进铜陵有色铜山矿宣传部,有色报那时还是每周一期4版。从1997年至2001年,我从事企业对外新闻宣传的5年内,平均每年能在《中国有色金属报》上发表新闻稿件大概有20篇。《中国有色金属报》不仅给我们这些通讯员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也成为了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尽管我不能有缘相识远在北京的有色报各位编辑老师,但是我对《中国有色金属报》驻安徽铜陵记者站的王成美和叶大钊两位新闻老前辈很是熟悉。
  王成美老师是新闻战线上资深记者,新闻敏感极强,文笔犀利。王老师擅长写大通讯,文字流畅,洋洋洒洒如散文,不显冗长。我在担任新闻干事时,王老师来矿山有两三次,每次我都陪同采访。王老师为人不拘小节,对人和蔼可亲。采访结束后,王老师能喝点小酒,半斤酒下肚后,他就在简陋的矿山招待所房间里当场奋笔疾书,1000多字的新闻通讯不出一个半小时就写好,一气呵成,很少修改,然后交给我誊抄打印。王老师新闻写作水平之高,至今都让我景仰不已,所以我当面称王成美老师为“王老”。
  叶大钊老师是《中国有色金属报》驻安徽铜陵记者站站长,他对人平和,没有架子。2000年9月底,叶站长忽然打电话给我,他在报纸上看到我写的老矿工张福满的新闻通讯,说人物事迹很好,可以再深挖点,提示我从张福满写的日记入手。我按照叶站长的指点,重新采访了张福满。写好初稿后,我立即乘车赶到铜陵。在叶站长的办公室内,他仔细地审阅了我写的初稿,然后动笔对通讯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文字修改。叶站长办公室内有台286的电脑,电脑当时还是个新鲜物,他说他打字还不是很熟练,而我更是“电脑盲”。 叶站长将文稿一分为二,他手抄一半,我手抄一半。中午,叶站长请我吃饭,兴致勃勃跟我谈起他对金融风暴下铜市场走向的解析,还跟我说起他在冬瓜山千米深井下采掘时的现场体验。我知道叶站长是铜市场分析专家,他曾在《中国有色金属报》有一个“老叶看铜市”的专栏。
  2002年初,我因工作变动,离开了企业对外新闻宣传的岗位,渐渐与报社老师打交道少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翻阅一下我熟悉的报纸。2008年初,我回到矿业公司工会工作,重新捡起了笔。这时,我发现曾熟悉的《中国有色金属报》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似由平房扩建成大厦,由以前每周一期4版已变成每周三期8版,信息量多了许多;而通讯员投稿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以前邮局寄信变成现在互联网电邮,及时、快捷、方便,新闻真正成为了“新闻”。
  进入工会后,对外宣传虽然不是我的工作职责,但是只要有好的新闻题材,我还是忍不住投稿。因此,我又认识了不少有色报的编辑老师,他(她)们对我这个老通讯员也很关照。前几天,铜陵有色集团公司组宣传部副部长王新疆来铜山矿业公司进行党建检查时自谦地说,他上次去北京中国有色金属报社拜访时,报社编辑不认识他王新疆,但是对铜山矿业公司经常写稿的几个通讯员都很是熟悉,这其中有我“方咸达”。我想,这是对我这个《中国有色金属报》老通讯员的最好褒奖!
  借此写“我和有色报”征文的机会,我衷心地感谢与我熟悉但又素未谋面的中国有色金属报社的各位编辑老师,是您们的辛勤耕耘给我们这些通讯员提供了成长的舞台,同时也祝愿《中国有色金属报》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