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要来了 矿业企业的冬天还要赖多久?

2015年02月12日 13:34 36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国际矿业市场走入低谷,部分中国企业“败兴而归”。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升温的同时,海外矿业投资却陷入了瓶颈。对于中国矿业起来来说,出路在哪儿?
  近几年,中国企业频频走出去投资海外。在部分企业铩羽而归,以及“高投资低回报”的背景下,中企海外矿业投资也显得任重道远。
  继2013年上半年以亏损24亿元被冠以“亏损王”之后,兖州煤业再迎厄运。2014年2月,兖州煤业公布了境外控股子公司兖煤澳大利亚公司2013年的全年业绩,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公司税后利润亏损8.32亿澳元,折合人民币约46亿元,而2012年该公司盈利3.75亿澳元。此外,兖州煤业预计2013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比2012年同期减少超过90%。而201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158亿元。
  专家分析,大环境低迷和汇兑损失应该是兖州煤业海外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表示,煤炭黄金时代已经彻底终结,兖州煤业的出路是压缩产能、提高管理,而非持续扩张,否则吉凶难料。
  与兖州煤业在海外仍然逆势持续扩张相比,母公司兖矿集团的非煤产业却多半遭遇集体折戟。
  这是中国企业真实境遇的典型案例。
  澳洲终结矿业税
  在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的最新草案即将迈过众议院的最后一道门槛时,澳大利亚媒体就迫不及待地向中国企业"抛媚眼,由于中国的投资,澳大利亚矿业有望安然度过铁矿石下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并非笑话。澳大利亚外国投资评估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到2011年,中国向澳大利亚的投资有80%投向矿业。但随着2010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陆克文首次提出名为"矿产资源暴利税"的矿业税种,中国企业对于澳大利亚矿业的热情开始消退。
  可以佐证的是,汇丰银行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末,矿业在中国企业澳大利亚投资中所占份额仅为20%。同年7月,由吉拉德政府主导的新矿业税方案"矿产资源租赁税"正式实施。
  事实上,铁矿石价格的持续大幅下跌,澳大利亚的矿业已饱受其苦。据澳大利亚当地媒体报道,一些小型矿企陆续宣布破产。而中国企业被定义为扭转澳洲矿业颓势的关键因素。
  虽不能将澳大利亚矿业投资巨大反差的原因简单归结到矿业税上,但其政策的不稳定性,确实给中国企业的收购增加了不确定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矿业税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矿业能强势回升。这笔账很容易算,实际上取消矿产资源租赁税后对企业的帮助作用并不明显。但长远来看,矿业税的终结的确会提高澳大利亚矿产开发的经营确定性,从而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这或许是抄底澳洲矿业的好机会。但中国企业却显得格外平静。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大大出乎国际矿企的预计。面对这种中国经济的新势态,不仅中国企业需要时间适应,国际矿业企业更需要时间来适应。可以肯定,中国企业对获取海外资源的意愿并未有丝毫减弱。很多民营企业在积极为目标项目作着充分准备,只是更加理性。
  衡量一个海外项目有5个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资源量的可靠性,其次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国的国家风险、运营的风险与合伙人的资信。如果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项目的失败率基本上在80%以上。但这些恰恰被中国企业忽略了。这就使得中国企业所支付的收购价格显得比较冤。
  中亚或是新选择
  外部找矿首先要找准矿目,国家缺哪些,就重点找哪些;其次要考察好地区,一方面是地区的地质背景,另外是运输交通方便;第三要考察好该国的治安、政策稳定性等社会风险。综合这几点,中亚地区或许是个好选择。
  近些年来,中国矿业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等地。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也相对较为成熟,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地区与中国远隔重洋,交通运输和通信等方面付出的成本较高,从而增加了投资风险。
  有媒体统计,就过去十年的情况观之,中国企业矿业海外投资集中地域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也有部分投资散落在印尼、蒙古等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些地区的矿业并购成功率很低。虽缺乏官方的调查报告,但有业内人士透露,2011年的全球矿产大热时期,我国海外矿业投资八成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放路线政策的逐步清晰,不仅国企迈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不少有实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也已经在该区域排兵布阵。位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地区,因其资源丰富、政治稳定等因素更是引起了不少矿业企业的关注。
  中亚各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发现了众多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铜、锰、金、铬、钨、锡、锑、铅、锌等矿产储量丰富。
  以塔吉克斯坦中资企业“塔中矿业”为例。在戴塔根的印象中,这个矿区铅、锌矿资源规模很大,如果按当时当地的生产水平来说,至少会有800万吨的金属量,而且该地区不仅有大储量的铅锌矿,还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国内现在10万吨级的铜矿都很难得了,那里说不定会出现一个百万吨级的铜矿。”
  除了丰富的资源情况,中亚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政策相对开放。塔吉克总统拉赫蒙对中资企业就十分看重,多次与中国高层会晤,还专门为“塔中矿业”投资的“中塔工业园区”进行剪彩。“塔中矿业”的经营情况十分理想,已成为塔吉克斯坦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实现了和该国的良性互动发展。
  需要专业化思维
  “走出去”企业需要改变传统思路,从专业角度评估风险,设计不同的投资模式。
  纵观近年的失败案例,主要是因为投资躁动,往往缺乏专业研究,不了解当地背景。比如只了解基础业务如勘测、开采、矿业服务等,不适应整个矿业项目的长周期运作的经验和资金压力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缺少的是“抱团”分散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看,“走出去”有益于我国矿企拓展海外业务。但民营资本作为规模有限的“外来户”,盲目决策“拍脑袋”不适应市场要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亿美元买教训”频频上演。
  不仅如此,随着投资额放大,中国企业购矿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投资杠杆风险大也带来新问题。以某上市矿企收购的南美铜矿价格为例,报价是项目此前转让市值的3倍以上。而矿业项目回报较慢,需要长时间资金周转,一些企业在项目运作中便不堪负荷。
  而另一方面,从美日等国上世纪的“购矿热”来看,政府及协会等企业组织能够在市场中提供何种服务,也关系到投资的成功。其中引导熟悉投资环境,创新融资模式是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