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

——世行发展预测局局长谈2015年全球经济走势

2015年02月10日 9:19 670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月29日,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和财政部亚太中心联合举办“201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会。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M.Ayhan Kose)围绕未来全球经济、区域经济、主要国家的经济是走向复苏还是继续衰退;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是继续下跌还是止跌回升;各个国家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增长是有序放缓还是无序放缓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演讲。主要内容如下,供参考。
  一、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3%
  世行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经济运行良好,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8%左右。2010-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至3%左右且逐年递减,2014年低至2.6%,复苏进程令人失望。
  过去两年,世界银行对2015年和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多次向下修正。2014年6月以来,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巴西经济增长减速,俄罗斯也陷入衰退。这四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成为下调全球增长率预测的主要原因。
  从具体数字来看,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6%,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2016年将保持3%。2015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速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增长也将有所加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都出现增长分化。
  尽管高收入国家增速较低且出现增长分化,但他们仍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美国。2014年,美国经济实现稳步复苏,GDP增速达2.6%。世行认为,美国在2015年依旧能够实现较为良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达3.2%,2016年或稳定在3%左右。英国经济增长表现也相对较好。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左右。因此,英、美与欧、日之间出现增长分化。由于经济状况不同,货币政策也出现分化,欧元区和日本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英国和美国或提高利率。
  2015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加速增长。尽管中国所在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速将从2014年的6.9%下降至6.7%,但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为突出,如印度和墨西哥。如果印度能够大力推行改革,消除经济瓶颈,充分发挥增长潜力,其经济增长率将在2016年达7%并超过中国。墨西哥增长加速也与现任政府推崇改革有关。中国经济将有序放缓,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7.1%,2016年将会稳定在7%左右。而像巴西、俄罗斯、南非这样的大宗商品的出口国增长乏力,有可能陷入衰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预计2015年俄罗斯经济增速为-2.9%,2016年增长0%,2017年增长1.1%。由于俄罗斯严重依赖大宗商品出口,且遭遇地缘政治危机及西方制裁,除非未来油价走势出现大逆转,区域性紧张局势缓解,否则俄罗斯经济很难好转。另外,南非经济增长率可能较低,这是由于供应方面的瓶颈,如矿山的罢工问题等。
  未来,全球经济仍可能面临以下几个下行风险:一是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二是货币政策常态化与分化;三是欧元区长时间停滞;四是地缘政治紧张与对埃博拉病毒的担忧;五是中国经济无序减速;六是发展中国家中期经济减速。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力
  世行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有三大驱动力量。正面驱动力是全球原油价格下跌与融资环境宽松,负面驱动力是全球贸易疲软。
  (一) 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跌的原因、影响及走势
  2014年6月至今,全球石油价格暴跌,跌幅超过2011年以来其他所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改变石油政策且美国原油生产超过预期导致石油供应量大幅增加;二是经济增长疲软,原油需求不振。
  石油价格走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价格下跌原因和持续时间。根据世行预测模型,假设石油价格下跌由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30%可给全球GDP增长贡献0.5%。但是,油价下跌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整体而言,油价下跌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制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实施、影响金融市场、产生危机后的阴影、降低私人部门信心、影响原油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减少勘探开发新油田的投资、降低发达国家需求等。据世行预测,2015年油价每下跌10%,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0.2%-0.7%。鉴于全球大部分主要经济体当前的通胀水平都已接近通货紧缩,石油价格下跌将使货币政策设计变得非常复杂。具体而言,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将会锐减,石油进口国则依国情而不同。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也很难对油价进行管控。
  历史经验表明,油价下跌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美元升值之间都存在高度相关性。从历史数据看,五次油价大幅下跌分别发生在1986年、1991年、1998年、2001年、2008年。除1986年与2014年情况类似,都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改变政策导致油价下跌外,其他四次下跌都与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同时发生。1991年和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1991年、2001年、2008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1998年是亚洲经济危机。除2001年经济快速复苏外,另外四次经济增长状况均不理想。短、中期内,美元坚挺伴随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或已成为历史规律。世行认为,美元升值仍将持续,大宗商品价格也将相应下跌一段时间。
  世行预计,2015-2016年,石油价格将持续走低。2015年,全球石油供给仍超预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使得原油需求持续低迷。因此,根据迪拜、布伦特、WTI原油价格测算,2015年石油价格持续低迷且下跌43%,平均价格或达53美元/桶。假设我们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根据供求与当前技术水平判断,油价的合理水平是每桶70-75美元。
  (二)融资环境宽松
  欧元区和日本的政策利率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维持较低水平,甚至在2018年将趋于零。而美国在今年下半年或实行加息政策,但利率上升过程缓慢,2018年底或达2.5%。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预期美国通胀可能出现下降。做加息决定时,美联储需要谨慎考虑通胀问题。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分化也可能给市场造成影响,特别是汇率和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过去8个月,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已出现汇率波动。世行认为,未来全球融资环境仍较为宽松,虽然利率水平缓慢渐进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三)世界贸易疲软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世界贸易的增长率大概为7%左右。2013-2014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下降到3%-4%左右。这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周期性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乏力,全球贸易对GDP增长的弹性影响下降。结构性结构性原因主要包括高收入国家增长出现分化,全球的供应链日趋成熟等。另外,与投资相比,贸易的重要性已呈下降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财政空间更大,财政政策有效性更强
  世行认为,在货币政策方面,石油进口国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获得经济增长,稳定通货膨胀,而低油价增加了采取这种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财政政策方面,逆周期财政政策要求各个国家具有较大的财政空间。结构性政策方面,现在正是进行补贴制度改革的好时机。
  理论上讲,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指的是经济出现危机时削减政府支出,经济繁荣时增加政府支出。逆周期财政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危机爆发时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好转时开源节流。尽管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是错误的,但是只有财政空间较大的国家才能够采取逆周期财政政策。一般来讲,财政空间大小由赤字和债务水平决定,但这两个绝对指标很难界定。因此,世行一般使用财政平衡是否可持续或者政府债务的稳定性等相对指标来测算财政空间。总之,一国财政空间越大,财政乘数越大,越能够使用逆周期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越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在采用货币政策的同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并取得一定效果。增加政府支出有效帮助了经济复苏。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发达国家出现财政紧缩状况,债务水平也相对较高,更多依赖于货币政策调整。
  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空间较大。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财政赤字水平已有较大幅度上升,且私人部门债务水平较高,存在转化为公共债务的可能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对比危机爆发前下降1/3,但是2000年后新兴经济体采取的保守、逆周期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领域改革使得其债务和赤字仍能够保持较低水平。
  四、中国经济有序放缓
  过去几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巨大,未来也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其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贸易领域。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产生积极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应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债务高企。世行认为,包括政府债务和私人部门债务在内的中国整体债务率从危机前占GDP的160%升至250%。二是经济增速放缓。大量债务加上实体经济大幅放缓将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引发对中国金融行业韧性的担忧。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放缓呈渐进式,是可预见、有管理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大都出现在债务水平上升阶段。但中国存在多项缓冲机制,有能力应对经济放缓,出现无序放缓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的缓冲机制包括财政缓冲、制度缓冲与外汇储备缓冲。中国公共部门债务规模较低,有空间采用财政政策刺激。中国主权债务归国有企业部门持有,可进行资本控制。若出现货币危机,中国能够防止大规模资本外流,具备足够的制度缓冲。此外,中国拥有可用于缓冲的大规模外汇储备。因此,中国出现无序减速风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除此以外,世行建议,中国需要根据世界经济变化及时谨慎调整货币政策,谨慎调节汇率,谨慎实施金融部门改革,以确保货币政策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
  (来源:世行   摘译:财政部亚太中心)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