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十二”连降 利好有色工业利润反弹
2015年01月13日 9:48 4789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定军
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80元和23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13元和0.20元,调价执行时间为1月12日24时。
至此,北京地区的90号汽油在调价后,仍保持在6元以上的水平,这与此前各方预计全国90号汽油将普遍进入“5元(每升)时代”的情况有些出入。
导致如此的原因是,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自1月13日零时起,将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12元和0.10元,这抵消了本来应该有更大跌幅的可能。
对此,卓创咨询分析师李倩认为,本次因为加税导致成品油价格下调有限。考虑到沙特仍不减产的因素,预计未来油价仍有下跌空间。
油价下跌对不同的行业影响不一,其中石油开采等行业非常不利,炼油行业利润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像出租车等运输行业成本是下降的。“对国内消费者而言,是较大的利好。”她说。
此前2014年12月,因为国际油价下跌的因素,2014年12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环比下降8.1%,同比下降19.7%,超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12.2%的跌幅。受此影响,2014年12月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7%,环比下降16.3%。
而很多以石油为原料的产业利润良好,比如年初每吨利润微薄的钢铁行业。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张晓强透露,近期石油价格下跌,导致该行业获得的利润就有百亿。
张晓强认为,从中国是原油等重要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国这个角度来看,油价大幅度下降对中国总体肯定是利大于弊。原油、大豆、棉花,甚至集成电路这样一些大中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总体看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是有好处的。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从2014年6月开始不断下行,对于广大消费者减轻负担,对物流企业降低成本肯定有利,对很多工业企业也是利好,例如钢铁企业,本来很困难,仅仅燃油价格的下降可以使它利润增加100亿,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成品油再遇税改
1月12日,国内成品油价第12连跌的预期按期实现。不过,本次下跌未达到预期,原因是与之前有2次一样,消费税得以提高。
国家发改委称,按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1月12日前10个工作日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国内成品油消费税提高等因素计算,汽、柴油价格每吨可分别降低395元和380元。
但是根据1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继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通知》规定,自1月13日零时起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12元和0.10元,折合每吨影响汽、柴油价格分别少降215元和150元。两个因素相抵,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80元和230元。
按此看,如果不实施消费税的改革,本次每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可以分别降低0.28元和0.33元左右,这样全国大部分地区上述汽柴油价格每升都将低于6元,处于“5元”时代。
成品油再遇税改
1月12日,国内成品油价第12连跌的预期按期实现。不过,本次下跌未达到预期,原因是与之前有2次一样,消费税得以提高。
国家发改委称,按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1月12日前10个工作日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国内成品油消费税提高等因素计算,汽、柴油价格每吨可分别降低395元和380元。
但是根据1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继续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通知》规定,自1月13日零时起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12元和0.10元,折合每吨影响汽、柴油价格分别少降215元和150元。两个因素相抵,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80元和230元。
按此看,如果不实施消费税的改革,本次每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可以分别降低0.28元和0.33元左右,这样全国大部分地区上述汽柴油价格每升都将低于6元,处于“5元”时代。
有人欢喜有人忧虑
记者获悉,受油价下跌的影响,目前不同的行业出现了利润不一的情况,其中开采石油和炼油行业利润下降幅度大,但是物流行业,以及工业行业利润上升幅度大。
此前2014年1-10月,受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利润分别为-11.5%、-11.2%,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了6.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了6.8%。
这意味着,类似煤炭价格下跌使得电力行业利润反弹一样,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使得钢铁、有色等行业利润也开始好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张晓强透露,近期石油价格下跌,导致钢铁行业获得的利润就有百亿。这对中国整体是利大于弊。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