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我的第二故乡

2014年12月24日 10:35 59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1992年,中央组织部确定一批到基层挂职锻炼的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名单,我在其中。
  时任安徽省长的傅锡寿同志和池州地委书记兼专员季昆森当时在京,专程到中组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要求我能到池州挂职,分担季昆森同志一个职务,和季一起把池州的事情办好。记得季昆森还深情地向我介绍了池州的情况,热切地希望我能到任。
  我那时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人事部副主任,总经理费子文又专门征求我的意见,并希望我能在有色企业挂职,到基层锻炼后仍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作。经考虑,我还是接受了费子文的建议,到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挂职,担任副经理,协助刘玉恩经理工作。
  1992年12月15日,我正式到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任职。
  临行前,费子文又和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语重心长地谈了企业工作的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因我当时还兼任总公司“三项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和“新厂新办、新矿新办”新模式办公室主任(这两个办公室之上均设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即为总公司党组成员,费子文同志为组长),所以费总还专门就此向我提出了要求,要我下去后还要就近观察企业在这些改革中的落实情况、创新情况。尤其是铜陵公司下属的安庆铜矿,已是总公司树立的“新矿新办”的典型,更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反馈给总公司,以指导总公司面上的工作。费总还要求:“你是总公司人事部副主任,在干部考核选拔上,也要贴近观察,有所创新。”
  我在铜陵公司挂职两年多,除完成分管工作和刘玉恩同志交办的事项外,还额外重点关注了费子文的嘱托。
  对于安庆铜矿的“新模式”办矿,我曾多次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并多次和时任矿长的李周经交换意见。对于该矿在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拟解决的方案以及成熟的经验,及时地向总公司进行了汇报。按照这一主线,还特别关注了金口岭矿的转轨,铜官山矿关闭后的职工安置等涉及三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情况和带来的新问题。并和林玉琼总经济师一同考察了张家港市,为铜陵公司张家港冶炼厂的建设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奠定了基础。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不仅是有色总公司各企业中执行各项改革比较早的单位,也是在改革中卓有成效的单位。我在挂职期间,就亲历了铜陵公司为吸引外资,成立了“金隆”股份制企业;为靠近“长三角”市场,新建了张家港冶炼厂;金口岭矿转产,开始生产系列化工产品;铜官山矿闭坑,重新组建了水泥厂;作为老企业拓产,新建了啤酒厂;还有我前面提到的安庆铜矿的新模式办矿以及一冶、二冶的烟气回收除尘、矿山的尾砂充填等新的技术进步、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各项措施的实施。在这些改革、创新、改造、发展的过程中,铜陵公司的广大干部职工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艰苦的努力。
  按照费总的要求,对于后备干部的考核,我在铜陵公司也重点加以关注。除注意干部“德、能、勤、绩”外,尽量贴近观察。为此,我专门深入到厂矿或住到干部所在单位,听取各方面的评价;并利用八小时之外,观察干部的为人、处事、作风、廉洁等情况。对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向刘玉恩进行汇报并交换意见。
  在铜陵公司挂职的两年中,受益匪浅。我从铜陵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身上,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宝贵财富。他们对坚持改革的坚定信念,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敏锐观察,对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对胜利的渴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人的真诚相待;乃至他们有时表现出的狂放不羁的豪迈气概,我都深深印在脑海里。
  在铜陵有色这两年,是我人生的重要历程,对我后来的思想方法、处事风格、接人待物都有重大影响。这些年来,我对铜陵有色的每一个变化都十分关注;对那里的同事、朋友时时不能忘怀;虽然20年过去了,总是牵挂于心。铜陵有色也对我十分关爱,时常嘘寒问暖,仍然关心着我这个曾经的老职工。
  啊!铜陵有色--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啊!铜陵--那已是我不能忘怀的第二故乡!

责任编辑:杨翼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