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铜市展望:中国需求将继续推动世界铜价上涨(2003.12.24)
2003年12月24日 9:44
88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家们表示,由于过去两年里中国的强劲消费增长对铜价的有力支持,再加上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复苏,预计2004年铜价还会上涨。
但中国接下来几年里由于电力方面的强劲需求,将仍会是最大增长市场。
2004年全球消费量预报增加了4%-7%,市场舆论认为在2004年里像2003年的供应不足额还会持续或者变大,这也将影响到金属冶炼厂的表现。
国有Antaike信息发展公司的北京分析师杨康华说:“2004年铜市场还会是牛市。”
铜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电信和建筑方面,国家的工业生产有对铜的需求。
中国强劲的需求增长的推动作用再加上美国经济复苏,铜价已经涨到了六年里的最高水平。
LME三个月铜合约在12月9日年比上涨45%,报2,250美元/吨,而相同的价格上一次出现在1997年8月中旬。
一些分析师称,2004年铜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在2,400美元-2,650美元/吨的范围内。
另一些人做出了平均价格预报,称比2003年的1,760美元/吨上涨13.6%-31.5%,铜价可能达到2,000-2,315美元/吨。
例如,Macquarie银行在星期一的报告中预计铜价平均为2,315美元/吨,最高为2,530-2,650美元/吨。
中国在接下来几年里对铜的需求每年增长约10%
位于里斯本的政府间机构-国际铜研究组(ICSG)-的首席统计学家Thomas Baack说,中国将再一次成为“主要的增长区”。
ICSG预报中国的精炼铜消费量从2003年的2,900,000吨增加到3,200,000吨。
这是美国和欧洲的增长率的两倍。
ICSG预报2004年美国消费量增长4.8%,从2003年2,270,000吨达到2,380,000吨;欧洲的消费量增长4.5%,从2003年的3,750,000吨达到3,920,000吨。
总的来说,ICSG预计2003年全球的精炼铜的供应不足将会持续到2004年。
在最新的12月的约报告中,ICSG称2003年的前九个月全球市场供应不足额为389,000吨,而前一年供应过剩83,000吨。ICSG将在2004年5月发表2003和2004年的最新统计数字。
Antaike信息发展公司的的杨康华预计2004年全球供应不足额将会稍稍增加达到400,000吨。他确信在接下来的三至五年里中国的消费量将会每年增长10%左右。
杨康华预计生产只会轻微增长,他说2004年中国的精炼铜进口将会从2003年的1,300,000吨增加到1,400,000吨,2002年的进口量为1,180,000吨。
矿业金属信息中心的高级经济学家周峰对前景更为乐观,估计2003年的消费量为3,000,000吨,预计2004年消费量增长11%,达到3,330,000吨。他预计2004年精铜进口量为1,560,000吨。
矿业金属信息中心管理中国的金属和矿物的进出口。
电力部门将会推动中国强劲的铜需求。
周峰说:“电力部门每年的铜消费量占中国全部消费量的45%。由于中国电力不足,明年这个比率会扩大。”
要制造电线、电缆和发电机,因此需求的铜将会更多。
新华社下属的政府刊物-中国金属的主编辑陆晓明表示,强劲的消费增长会促使政府释放一部分的库存,但即使那样也阻止不了铜市场的全面牛市前景。
分析师们表示,全球来看,2004年智利国营铜公司预计会释放200,000吨的铜库存,但也不会是一个大的铜价下跌因素。
智利国营铜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商,公司称将逐步地释放金属库存,但只是当伦敦金属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库存总量下降到800,000吨时。现在库存总量为810,000吨。
Antaike的杨康华表示,全球市场吸收智利国营铜公司释放的库存将没问题。“如果买家认为铜价将会上涨,他们就会增加他们的存货。”
汇率,贸易紧张局势有潜在风险
然而,矿业金属的周峰警告2004年后半年铜的前景可能会比前半年疲软,特别是如果中国政府实行元(人民币)浮动汇率。
当前8.2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中国正承受着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压力,要求完全浮动汇率或重新限定货币,使货币同中国强劲的经济一致。
周峰说如果采取浮动汇率,人民币预期会升值。这会损害中国的电器出口,而电器制造消费了很多铜。
尽管人民币走强会使中国更便宜地获得原材料,但这会增加电器的国内库存,抑制电器制造商的铜消费量。
但中国的铜消费量主要由改进国家电力部门的需求量支持,任何人民币升值对总的铜消费量的不利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会因为进口原材料的较低成本而减轻一些。
他说:“最终,还是要看我们需要消费多少。”
然而,如果中国政府自己决定放缓增长速度以防止经济过热,这就会使铜消费量低于预计水平。
澳大利亚Commonwealth银行的商业战略家David Thurtell说,另一个主要的风险是逐渐加剧的贸易紧张局势,特别是在2004年总统选举之前美国政府迫于压力而设立新的贸易壁垒。
来源:永安期货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