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陷多种技术路径之争 磷酸铁锂危机四伏

2014年11月20日 9:32 276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在锂电池前进道路上,技术路径之争一直形影不离。
  中国的电动汽车锂电池正极材料存在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锰酸锂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现象,业界对上述技术路线的争论不绝于耳。


  技术路径之争再起

  一颗合格的锂电池,基本组成包括外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
  其中,正极材料对于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占锂电池成本的40%,其技术发展尤为关键。
  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三元材料(主要包括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两种)等。就能量密度、成本、安全性、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来看,它们各有千秋,这也导致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出现分化。
  2002年,磷酸铁锂(LFP)首次被美国Valance公司产业化,随即引起了中国市场的广泛关注。从2004年开始,我国掀起了一股投资磷酸铁锂材料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热潮,随后,它成为我国正极材料的主要路线,争议暂告段落。
  但是,随着特斯拉在动力电池使用了镍钴铝酸锂的正极材料,争论再次出现。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第二届中国(成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此话题亦是百家争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争论主要集中在锂电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成本上。
  北京大学教授其鲁认为,锰酸锂系列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最近,其鲁在和国内电池厂家做了程度不同的沟通后,认为国内有些厂家锰酸锂电池的稳定性做得都比较好。渐进式锰酸锂电池深度充放两千次,容量还保持着80%以上,这意味着照现在汽车使用的寿命来考虑,可保证5年甚至更长的年头使用。
  “无论安全系数,还是从能量密度综合考量,锰酸锂电池是今后一个时期动力锂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掺杂镍的具有渐进式结构的锰酸锂,作为下一代电动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其鲁说。
  当升科技总裁李建忠认为,从能量密度上讲,锰酸锂好于磷酸铁锂,镍钴锰多元材料NCM又好于锰酸锂,镍钴铝材料NCA又好于镍钴锰多元材料NCM。
  当升科技是国内最大的钴酸锂生产企业,由于钴酸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公司业绩近年来一直平平。为谋转型,公司正积极向三元材料转型。在李建忠看来,未来3~5年,NCM/NCA将成为电动车用锂电的主流正极材料。
  长期关注锂电行业的专家墨柯线记者表示,对磷酸铁锂的前途有点担忧,因为其技术进步跟锰酸锂(包括三元材料)的技术进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现在电动汽车方面对磷酸铁锂基本上是退出的,因为锰酸锂系列三元材料更合适。
  一直以磷酸铁锂做为动力电池的比亚迪,也认识到磷酸铁锂的不足。今年早些时候,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表示,正在研发拥有更高能量密度的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将较磷酸铁锂增加60%。
  按照2013年的统计数据,国内80%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依然是磷酸铁锂,不过三元材料也进入了中国电池的选择范围,出现了20%左右的使用份额。


  续航里程与成本如何平衡


  动力锂电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不仅是“特斯拉旋风”对多年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冲击后,国内动力汽车厂商及动力锂电配套厂商 “慌神”的结果,更反映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和锂电配套厂商对潜在客户需求研究的不足和对自身产品未来定位的模糊。
  李建忠就指出:“与其说是路线问题,倒不如说是作为锂电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对它的产品认识和掌握的技术水平,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方案。”
  谈到客户需求的研究,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王子冬认为,电动汽车私人市场是一个细分市场,有的人买电动车是上下班用,有的人却是用来接孩子或送老人,这都是细分,这些细分对里程的要求、车辆大小的要求都不一样。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应该如何权衡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成本以及安全性问题,也是摆在车企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其鲁对记者表示,关于电动汽车,我们有些思路也应该发生一些转变。续航里程和快慢的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要改变以往电动车要超过燃油汽车,充一次电要跑五百公里的错误观念。要充分考虑电池的重量、成本代价以及安全性等各种因素。“所以,在中国目前的状况下,我认为电动汽车、电池的性能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满足需求。”
  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定位混乱,墨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应根据续航里程的不同,明晰产品的市场定位。他认为,纯电动汽车主要是150公里以内的短期交通工具,150公里以上是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


  新能源汽车再定位


  尽管今年在政府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一个产业不能只依赖于政策,而应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很难持久。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在同等安全条件下,续航里程和成本综合起来考虑,仍无法同传统的燃油车竞争。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离开了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陷入“死胡同”?
  对此疑问,王子冬认为,价格并不是导致新能源汽车发展受限的因素,“实际上,电动自行车是普通自行车价格的十倍左右,固定电话改成移动电话,也没有人在意价格,这个价格差得更多。如果因为价格贵而卖不动,那么这两个商业项目都不应该成立,但现在确实成立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价格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是,燃油汽车改成电动汽车,大家都在问成本问题,这是为什么?
  王子冬的解释是:“关键是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电动车。自行车被电动自行车取代,是增加了很多东西,比如更轻、更省劲、走得更远。移动电话替代传统的固定电话,也增加了很多功能。而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机的时候,没有增加任何功能,这才是问题所在。”
  那么,新能源汽车到底能不能提供比燃油汽车更多的功能,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呢?
  中科招商的朱保华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手机移动互联网带给大家的是人身上的信息流动,接下来随着充电网络和智能电网的建设,新能源汽车的电能将可充可放。这样一来,新能能汽车就和整个电力网络联系在一起,就能够实现能源的自由流动和买卖。
  他举例说,新能源汽车可以在用电低峰时以低价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再以高价卖出。退一万步讲,如果不能把这个电放回给电网,也可以满足内部的正常用电。这样就可以想出非常新颖的办法,来实现个人消费能源的自由流动和买卖。比如特斯拉的电,几个朋友开去野营的时候,就可以组成一个电网,就可以自己在沙滩上放露天电影,在帐篷里用空调,可以做很多事情。


  资源博弈
  欲争锂资源定价权 上游企业博弈盐湖提锂


  作为锂资源储存占全球27%的大国,中国却长期缺失锂资源的定价权,庞大的资源未能大规模转化为国内锂原料市场的供应。
  近日,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成都)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秘书长张江峰称,国内锂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几乎所有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澳洲方面的价格影响。”
  “国际上的矿石提锂与盐湖提锂间的比例是3:7,而中国的情况正相反。”张江峰告诉记者,由于能获取附带矿物质、摊薄成本,盐湖提锂的成本远低于矿石提锂,但盐湖提锂受制于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怀揣着“盐湖变金湖”的梦想,不断有企业进入青海、西藏,买下盐湖开采权,但效果并不理想。“青海的盐湖每年投资十多亿,最后都是亏损居多。”张江峰透露。
  据了解,与国外盐湖不同,高原盐湖含镁太多,除杂困难,锂矿纯度不稳定。张江峰介绍,目前盐湖提锂技术已取得重要进展,估计两三年将实现产业化。

  国际定价权缺失


  中国的锂资源储量,主要来自西藏、青海等地的盐湖,以及四川、江西等地的锂矿。中国的矿石锂资源75万吨,盐湖锂资源275万吨,合计350万吨,位列世界前三。
  但是,2012年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国内制锂原料75%以上来自进口锂辉精石和盐湖卤水,储量丰富的国内盐湖,仅提供了8%的制锂原料供应。
  长期以来,全球碳酸锂的供应和定价权,掌握在4家国际锂业巨头手中。其中,三大卤水厂商SQM、Rockwood、FMC合计占据了全球锂市场45%的份额,唯一的锂精矿供应商泰利森(Talison)在2012年被四川天齐锂收购后,依托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市场占有率跃升至35%。
  今年10月底,碳酸锂每吨均价为4.1万元。“最近几天价格又往上走了,因为11月4日FMC宣布锂盐、碳酸锂等要提价10%”,张江峰说。
  占碳酸锂直接成本70%的锂辉精石价格也有上浮。中银国际研报显示,9月中下旬,锂辉石供应商将报价提升到60美元/吨,意味着每生产一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成本就会额外增加3000元。
  锂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局面,促使上游企业在转变思路。“以往是以拿出高质量的电池级碳酸锂为目标,今年,上游企业的策略都调整为以锂资源开发为目标。”张江峰道,简而言之,就是湖上的企业拿出锂资源和初级产品,下游企业再进行深度加工,弥补国内在锂资源开发上的不足。


  盐湖能否变“金湖”

  在锂业中,因技术变革而带来提锂产业链“格局之变”的故事,并非首次上演。
  1996年,SQM正是凭借自己研发的新型盐湖提锂技权,使得碳酸锂生产成本从3000美元/吨降至1500美元/吨,直接导致当时的矿山提锂巨头Gwalia和FMC停产,并一举成为掌控国际定价权的锂业巨头。
  低成本盐湖提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锂市场的格局。目前国际市场70%的提锂产品来自盐湖提锂,均为自有矿情形下,盐湖提锂生产电池级碳酸锂成本低于矿石提锂5000元/吨以上。
  张江峰介绍,盐湖提锂是世界锂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占七成的技术仍是矿石提锂”。
  尽管分布在青海、西藏的盐湖锂资源优势早已为业内认可,但张江峰表示,“盐湖提锂的难点在于,每个盐湖都不一样,无法照搬国外的成熟技术。”尤其是高原盐湖,日照、温度条件不稳定,镁含量又高、除杂难度大。
  技术门槛并未阻挡资本进入的热情。今年8月,天齐锂业3.11亿元买下拥有西藏扎布耶盐湖20年开采权的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20%的股权。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此前扎布耶盐湖的多年亏损,原因之一是原有提锂工艺 “成本过高”:高达每吨6万余元的摊销成本,使扎布耶锂业在碳酸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年份里,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公司样本


  东莞杉杉总经理黄继宏:电解液价格战将继续
  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锂电池市场,致使仅4000吨/年产能的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莞杉杉)备感压力。
  为扩大产能,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东莞杉杉已于2013年7月投资设立河北廊坊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廊坊杉杉),并于2013年年底投产,计划产能4000吨/年。
  不过有专家认为,从客户结构看,东莞杉杉还未真正进入国际厂商的供应体系,离一流企业还有一定差距,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我们也想做国外市场,但仅东莞杉杉4000吨的产能是远远不够的”,东莞杉杉总经理黄继宏向记者表示,廊坊杉杉投产,正是公司开拓国际市场重要一步。
  她还表示,“市场在扩大,价格战还将继续。”
  

      补“国际化”短板


  看好新能源可期的市场前景,从服装跨界的杉杉股份,不断在做大做强锂电材料业务。其全资子公司东莞杉杉,一直致力于锂电池电解液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黄继宏向记者表示,“东莞杉杉年产量4000吨,现在行业里国泰华荣年有10000吨产量,新宙邦有10000吨产量,天津金牛有7000吨,广州天赐有7000吨,所以我们设立了廊坊杉杉,也是4000吨/年,去年底才投产。”
  据黄继宏透露,东莞杉杉目前和国内主要厂商都有合作,比如比亚迪、比克电池、ATL等。
  “河北廊坊投资新建的年产4000吨电解液项目已投入试生产,实现了南北区域同时供货,有利于公司开拓北方市场。”信达证券一份研报给出这样的分析。
  尽管如此,东莞杉杉在电解液市场竞争力仍显不足。据中国电池网报道称,东莞杉杉还未真正进入国际厂商的供应体系,而其竞争对手国泰华荣的客户则涵盖了LG、松下等国际一线品牌,新宙邦亦成为了三星、索尼等公司的核心供应商,且供货国内一线企业。
  “廊坊杉杉成立,一方面是更好地贴近华北市场,实现南北区域同时供货。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开发国际市场,廊坊杉杉去年投产,我们今年正在申请国际认证,通过认证才能供货,所以目前廊坊的产量大部分是向国内的。”针对公司所面临的国际化“短板”,黄继宏直言。
  

       价格战或将继续

  近年来产能逐步过剩,电解液价格持续下跌。杉杉股份2014年半年报显示称,公司电解液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8.51万元,同比下降3.87%。
  公司认为,主要原因是电解液原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电解液平均售价下降。净利润580.57万元,同比下降58.39%,主要是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电解液产品毛利率下滑,以及新设廊坊杉杉项目尚处于试生产阶段,而前期投入费用较高。
  因为电解液的主材料六氟磷酸锂从进口转向国产,把原材料的成本降到了50%以上,所以随之而来的电解液产品价格降幅达到了50%以上。黄继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行业利润下降,公司利润亦受到影响,东莞杉杉利润相较去年有所下降,廊坊杉杉则处于亏损状态。
  竞争越发激烈,而价格战已经来临。黄继宏认为,“价格战未来还会继续”。
  她进一步分析称,价格战继续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客户群会越来越集中,前十大电解液商得到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跟国际客户和国内大客户的合作会更加高端和更加紧密;二是低端的份额会越来越少。
  黄继宏认为,全国电解液体大约75家,2014年以前,电解液70%用于数码、3C等通讯数码电池,30%是用于动力电池。而这一数据在2015~2018年,将会变成60%~70%用于动力电池,而且这一占比将由全国前五大电解液公司占据。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小企业生存将更难。
  不过,她强调,东莞杉杉绝对不会领头挑起价格战,“我认为从小型的企业中挑起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厂商资源优势,只能通过低微的价格吸引需求量小的厂商。”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