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技术落后10年 治污先导研发储备制度亟待建立

2014年11月18日 8:21 46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作者:

   “总体看,我国各项技术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03年左右的水平,落后国际领先水平约10年。”在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日前联合举办的 “2014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表示,若按起始研究年限分析,我国大部分环境技术落后15~20年。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技术处处长冯波认为,我国环保技术工作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技术法规制定工作需要的治污先导技术研发储备制度。他认为,国家应尽快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治污先导技术研发储备制度。

    关于近日备受产业界关注的科技专项 “改革”问题,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在会上解读指出,今后,各个部门的 “计划”、专项基金等将按照新的体系及组织方式推进,不再按照领域进行 “分块”,而是以凝练相关目标的形式推进。因此,环保科技、环保产业要把握机遇,积极谋划发展。

    核心技术不足 产业化水平低

    从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来看,我国大部分技术的研究跟踪国际动态比较及时,如过滤、吸附、混凝等。但原创性研究能力与国际相比尚有差距,平均滞后发达国家约13年。曲久辉表示。

    江苏省 (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嵩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中国自行研发应用环境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的实际利用和商业转化程度不高。

    那么,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环境技术到底处于什么水平?曲久辉告诉记者,我国环境问题是在近30年才集中出现并被社会公众所关注,环境技术应运而生。经过专家评估,总体看,起步晚,但研究发展速度快。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家环保法规的实施以及国家在环保领域科技投入持续增大,是环境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起步晚,但我国环境技术研究紧跟国际前沿,形成了较全面的研发布局,研究水平整体处于国际中上水平。与此同时,距离国际领先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仍有约15年左右差距。可喜的是,我国的生态修复技术中森林与草地恢复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中的固定源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源清单技术目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曲久辉表示,我国环境技术的研究质量也有待提升。尽管我国环境领域论文发表总数仅次于美国,且增速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但我国环境技术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SCI论文被引频次显著少于发达国家,原创性技术较少,核心技术创造不足。我国发明专利技术总体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技术缺乏。

    而且,从技术产出看,国际上水污染防治技术的主要推动力是来源于环保企业,国外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最多的均是企业。而我国环境技术的研发主体仍然是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研发实力均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研发与转化脱节问题突出。发达国家环境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水平高,但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技术产业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缺乏支撑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排污标准落后 治污先导机制缺失

    从政府层面看,通过制定和严格实施排放标准来提高各行各业的排污控制水平,促使排污者应用更高效的污染防治技术,是在 “增长”条件下实现 “改善”与 “减少”目标的关键。

    然而,目前,除少数污染物项目外,我国排放标准的排污控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准中污染物项目也少于发达国家。

    冯波告诉记者,美国标准中控制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分别为187项和126项,我国分别为110项和60项。

    此外,技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技术因素对制定和实施排放标准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制修订标准过程中,设置污染物排放限值时,既要严格约束排污行为,又缺乏可靠的支持技术,只好通过借鉴国外技术法规暂时化解矛盾;二是由于标准没有可靠的、经过本国工程实践检验的支持技术,往往在标准发布后才仓促地进行实施标准的技术准备,而从标准发布到实施的时间又非常短促,相关企业只好购买国外技术。

    “这些问题使标准与技术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冯波坦言, “我国目前实行的环保技术工作机制,对象是现行排放标准的达标技术,主要措施是现有技术的遴选、示范和推广。这种 ‘后发制人’式的技术工作机制,不仅不利于制定实施排放标准,也不利于国内环保技术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在技术研发领域造成了一些突出问题。”

    对此,他认为,要大幅度改善环境质量,首先必须解决排放标准实施不力的问题,同时,还应加强环保技术工作,特别是要尽快建立治污先导技术研发储备制度。

    事实上,治污先导技术研发之所以长期无人问津,是因为相关方受到了利益的牵制。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而先导技术研发成功后,意味着未来排污行业企业将承担更重的环保责任、支付更多的治污成本。

    而且,这类技术研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未来国家新排放标准规定的控制水平是否支持应用企业研发的技术、排放标准何时以何种方式实施,是这类技术研发活动面临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由此,冯波建议,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治污先导技术研发储备制度。该制度的大致构成应该是:设定未来治污技术水平,公布技术发展导向文件。包括污染物名单与排放控制水平要求,主要用于引导支持技术研发活动的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向,兼具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

    二是安排资金开展先导技术研发活动,在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科研项目、科研专项计划中,有序安排相关技术研发和工程试验项目。

    三是建立社会化技术实验评价机制。发展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实验评价有偿服务活动,鼓励各种具备条件的技术研究机构从事技术的实验评价工作。

    四是建立稳定的公益性先导技术研发队伍,引导包括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在内的各类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主体从事先导技术研发活动,在研发工作基础上,建立一批以研发公益性先导技术为主要目标的技术研究中心。

    成立环境医院 探索产业变革新模式

    “当前,我国要加快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应用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支撑重大环境工程建设。要示范、试验一批生物质燃气利用、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优先发展一批有前景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马燕合表示,要加快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组织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要通过加强战略研究,聚焦国家目标,推进创新发展,应用推广一批技术,示范试验一批技术,集中攻关一批技术。

    此外,要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领军企业,以全球化视野来谋划未来。马燕合强调,在加快环保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宜兴有比较好的基础,目前正在建设国家层面的、以环保科技、环保产业为重点的园区,要发挥多方优势努力做好。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作为以环保为主题的高新产业园区,江苏宜兴环保科技园目前正在探索 “环境医院”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环境医院就是要给环境看病。”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告诉记者,所谓的 “环境医院”治理模式,就是将企业与人才、技术与资本进行深度融合,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及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这种 “环境医院”将为产业提供从咨询、会诊、系统解决方案到实施、设备供应、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示范推广的全套环境综合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宜兴市环保产业总量已占全国的1/6,占江苏省的1/2,基本形成了以环保工程承包为龙头、设备制造为重点、原辅材料及零配件交易为支撑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其中,水处理设备的市场份额已占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可以看出,良好的产业基础是 “环境医院”设立的坚实根基。

    据朱旭峰介绍,目前,中宜 “环境医院”已经通过专业的梯队建制,借助宜兴环科园长期形成的渠道优势,向全国布局,向全球推进。通过在宜兴建立“环境总院”,在全国建立 “环境分院”及 “专科门诊”,辐射全球市场。

    在区域合作和战略布局上,中宜环境医院与国内外地区的合作已经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黑龙江哈尔滨、广西南宁、四川成都等8个意向合作城市。同时,还与上合组织、中非中心、东盟中心三大国际平台也形成了合作意向。

    “宜兴原本以制造业为主体,在体系上不够完善,推出环境医院后,将由工程主导转向注重环境治理效果,做好环境服务。”朱旭峰同时坦言,要建好 “医院”,关键还要解决好技术和人才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在经济转入中高速发展通道的 “新常态”下, “环境医院”为环保产业转型探索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新道路,打造了一个由制造主导向服务转型的新模式,但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要复制推广该模式,还需因地制宜,综合考量。(司建楠)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