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师昌绪院士

2014年11月10日 23:18 40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2014111077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师昌绪院士是我国材料科学的奠基人,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师昌绪院士的离开,使中国痛失一位材料巨人,是材料界的一大损失,材料界人士沉痛悼念。

1918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抗战前,就读于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保定学院前身)。抗战初期,师昌绪又进入流亡中成立的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

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

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MeGraw-Hill)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他倍受鼓舞,那时他曾准备应北洋大学的聘请回国任教。

1952年,在圣母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2年,由于抗美援朝,美国不许留美中国学生回国,他不得不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关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三年。最后他们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由他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政府据此向美国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使美国同意他们回国,接着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为中国留美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6月,师昌绪院士回国后,长期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第四届主任、第五届顾问等职。

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主任。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

1984年,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嗣后被聘为该会特邀顾问。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职。

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湘潭大学名誉董事长。

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2001年度TMS会员奖

1998实用材料创新奖

1988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2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

师昌绪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战机发动机急需高性能的高温合金叶片,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降低合金凝固偏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我国工业所需。

师昌绪组建了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领导建立了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他大力提倡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了我国材料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他推动了我国材料疲劳与断裂、非晶纳米晶等学科的发展;他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镁合金,倡导并参与我国高强碳纤维的研发应用。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他十分重视学会和出版工作,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创办或主编了《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金属学报》(中英文)等5个高水平刊物。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由于他在材料领域的成就,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

师昌绪培养了80多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当中多人已成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1.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

2.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中国受国外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根本的思想。

3.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4.每个人的时间非常短暂,经历也各不相同,但一个人的成长要具备四个重要因素。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得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特别是要做到不攀比,不记仇,不争名夺利,少想人事,多帮助人,心里永远是平衡的。不过,更为关键的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

5.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

6.对于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来说,设计是灵魂,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证,这个整体上做好了,我们就能成为机械制造强国。

7.作为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石,新材料既要先行,但又亟待应用牵引,尽快破解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采取措施加大应用牵引的力度。

8.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师老与夫人郭蕴宜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

责任编辑:潘廷祥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