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来 金声震宇——紫金矿业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足音

2009年11月27日 16:46 109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共和国每走过一个“大庆”,紫金就留一串磅礴的足音。
    那是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的呼唤,回荡在环宇的长空。

                      1989,共和国40周年:紫金山上勘探的叮铛矿锤声
       1989年10月1日,紫金的创始人陈景河,和闽西地质大队同事们,在紫金山的勘探作业工地上,用叮叮当当的小矿锤作业声,迎来了共和国成立40周年。此时,陈景河漫长艰苦的十年紫金山地质勘探工作,也接近了尾声。 
      1982年6月,陈景河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闽西地质大队,开始了在上杭县汀江两岸的地质普查工作。陈景河从小就听说过紫金山有金子,后来也从《汀州府志》上读到紫金山因产金而得名的记载,因此陈景河与地质小组的同伴开始了对紫金山矿产的普查勘探。
       紫金山位于上杭县城以北、汀江左岸,山上“怪石嶙峋,耸峙天表”,史书记载宋朝康定年间紫金山上出产黄金。但从1960年至1980年,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勘探,均没有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山。
       陈景河的地质小组早出晚归,自己采标本,自己背标本。开始队友们扎营在紫金山脚下汀江河对岸的碧田村,每天天色将亮时就背上地质包和中午的干粮出发,去时乘村民的船到紫金山脚下登山,下山时往往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每人背着一包鼓鼓沉沉的矿石,大家再乘船回营地。晚饭后大家就开始对矿石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第二天一早,又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为了方便地质勘查,地质小组成员后来干脆搬到了山上海拔800米处的麒麟殿破庙里住。最艰苦的时候,一天只有1桶水供20多个人用。只能烧饭喝水,洗澡根本不可能。当时的地质普查技术还比较原始,有时要爬在悬崖峭壁上,用皮尺对剖面进行测量。为了弄清楚紫金山的矿藏储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景河和队员每周5天,从山脚爬到山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后来陈景河就干脆住在山上,一年到头除了探亲都不下山。从发现到勘探矿山,用了整整10年时间!就这样,从25岁大学毕业到35岁,陈景河把自己整整10年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紫金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景河和其他勘探人员从山上古代采金留下的老硐中提取样品,竟然发现了金矿化!不久,他们发现并证实:在海拔1138米的紫金山主峰附近,有一个面积437平方米的金矿区!当时谁也想不到,后来这里竟成了中国最大的黄金矿山的“母地”。
      随后,陈景河依据紫金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大胆提出“上金下铜”的推断,并在1986年及以后的勘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金矿的下面,蕴藏的是储量达一百多万吨的特大铜矿。
       陈景河小组历尽艰辛,在紫金山十年地质勘探,心血没有白费。经过一系列科学鉴定,紫金山被认为同时拥有大型金矿和特大型铜矿,后来进一步勘探证明,紫金山的预测储量数字不断扩大,为开采紫金山金铜矿奠定了科学基础。
      1989年,紫金山上矿锤叮叮当当的声音,昭示着黄金行业一个新兴力量即将冲破金山、应运而生。      

            1994,共和国45周年:首创南方“堆浸炼金”成功的欢腾
      1994年,刚刚成立两年的紫金矿业,沉浸在率先在南方采用“堆浸工艺”炼金初战告捷的成功欢呼声中。
       1992年,地质勘探员陈景河发现福建上杭县紫金山黄金矿后10年,上杭县决定要开发这一矿山。
      不过,当时这一决定面临巨大的争议,国家工业部门的专家在进行开发性工业试验后,预计紫金山的金矿总储量只有5.45吨左右,而且矿石品位低,开采后不能盈利。按照国家标准,1吨矿石要含有3克以上的黄金,才具备工业矿体的资格,具备开采价值,但紫金山的金矿,大部分矿石品位都在1克以下。紫金山金矿在行业内,被认为是开发的“鸡肋”。也正因为这样,紫金山金矿才由国家下放给地方上杭县开发。  
       但作为紫金山金矿的发现人,陈景河并未在专家的建议面前退缩。陈景河认为紫金山金矿虽然品位低,但储量远远不止预计的5.45吨,通过压缩成本,仍然具备开发潜力。陈景河不甘心放弃十年勘探的心血付诸东流,为了坚定自己开发紫金山金矿的决心,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在福建地质科学研究所的铁饭碗,申请回到上杭县矿产公司任总经理,扛起开发紫金山金矿的帅旗。
       当时的上杭县矿产公司,靠买卖零星矿产品度日,只有职工76人,总资产351万元,年净利润3万元,处于一穷二白的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按设计部门的规划,要采用全泥氰化提金工艺,金矿第一期工程建设投资至少要2900万元。
       为了实现低品位基础上的开发盈利,陈景河发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新兴的堆浸提金技术,对于按照常规选矿技术不能盈利的低品位矿山非常适用,具有投资省、生产成本低、易于掌握等特点。陈景河大胆提出采用堆浸提金工艺建设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思路。当时这种成本较低的“堆浸工艺”,主要在地势平坦、干燥少雨的北方矿区采用。这种技术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效果不好,很少在南方实施,一些专家们作出了“南方潮湿多雨、紫金山地形险要,不适合采用堆浸工艺”的判断。
       紫金说干就干,成为中国黄金界吃螃蟹的第一人,硬是在地处南方气候多雨、地形条件恶劣的紫金山,实施“堆浸选矿”技术。结果让人吃惊:紫金人只用了700多万元,就完成原计划 2900万元的第一期工程建设,首开中国南方堆浸提金的先河,生产能力还超过了原设计部门的一倍。1993年,紫金山金矿一期建设完成,实现年采选能力5万吨,当年捧出黄金9.3千克。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陈景河和紫金矿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了多次反复实验,对矿石进行“破碎→筛分→洗矿→重选”等多套工艺,攻克了矿业界的技术难题,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矿山变废为宝,成功具备了开发的可能。
       就在这一年,上杭县矿产公司正式易名为“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1家全资或控股公司的企业集团,企业总资产从两年前的352万元增至1323万元,销售收入由169万元增至1152万元。
       紫金矿业在闽西迅速崛起了。紫金山上,陈景河团队已长缨在手,开始缚住紫金这条沉睡千年的金龙。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