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的相关性与原油市场的热点分析

――记第三届中国能源与资源“6+2”经济管理论坛之能源消费与原油市场论坛

2014年10月16日 9:25 46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2014年10月11日,由中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能源与资源“6+2”经济管理论坛在京顺利召开。针对当前国家能源消费现状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变化形势,尤其在新时期下,处于能源革命重大使命的背景下,本次论坛设置了能源消费与原油市场分论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生作了精彩汇报,认为:
  一、工业化道路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仍然存在重轻工业比例不协调,工业发展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与东部地区相比,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又给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在当前的工业化道路前行中,与能源相关联的问题也越发突出。这由多个因素所形成,且具新时期的特殊性:一是目前国家能源革命大背景影响,二是国家经济深层次调整,三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都给地方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影响。分析认为,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区域能源的消费变化明显。以河南为例,目前其产业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工业化的加速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下降是能源弹性消费系数突然提升的主要原因。
  二、区域城镇化、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明显
  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长期和短期的关系。目前我国部分省区,正经历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规模收益是处于递增阶段,城镇化已经成为区域当前发展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在短期内,城镇化水平提高1%,导致经济增长提高0.82%。在长期内,城镇化水平提高1%,导致经济增长是1.44%,经济增长大于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引发的人口转移、需求增加等这些刺激经济增长的原因在长期内发挥的作用优于短期作用。城镇化在长期范围之内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得出,城镇化环节不可避免,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保持经济具有合理的增长姿态,且不导致过度消费,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目标或约束条件。分析认为:一是可以发挥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保证能源的高效、有效利用,形成生态内循环模式。二是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理念,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促进孵化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能源(原油)市场热点
  1、能源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协同运动
  在能源市场中,国与国之间的能源贸易,势必会带来货币之间的兑换,进而形成相应的汇率问题。目前在国际能源市场,仍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币种。因此,外汇市场仍可通过汇率变化,影响能源进出口价值。另一方面,能源市场的波动与价格变化,影响着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供给关系,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国际市场汇率。
  2、原油国际贸易中的国家优势地位呈阶段性变化态势
  与会者认为,国家的优势地位是用控制力和反控制力来反映的。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分析方法的测算,得出,1988年-2012年优势地位国家的变化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在1990年之前,这个阶段的主导国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二是从1991年开始,主导的国家一直以美国为首,并且在海湾战争之后,其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三是从1996年开始,形成了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原油贸易格局。四是在2005年开始,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主导性国家呈多元化替换态势。
  3、WTI原油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大部分呈正相关关系
  WTI原油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性随着不同的时域和频域发生着波动。进一步分析发现,WTI原油价格与中国PPI的相关性要比与中国CPI的相关性更强,而且强相关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同时,WTI原油价格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在不同时频域下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从长期看,中国通货膨胀的波动是领先于WTI原油价格的波动的。中国的PPI是领先于WTI原油价格的波动的。
  4、在中长期的投资下,股票的振荡可能更多应由原油价格去解释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原油价格和金融市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股票市场内的一个重要关系。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受国际原油冲击的一个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行业股指收益的影响,通过离散小波的实例分析得出,一般在中长期的投资下,股票的振荡可能更多的能够由原油去解释。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