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2009年电价调整全方位解读
2009年11月26日 8:51 7947次浏览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分类: 相关新闻
高耗能企业或将面临亏损
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大部分专家和企业都表示,由于工业用电占整个电力消费的比重较大,上调电价对于工业经济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高耗能行业。
内蒙古某铝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网记者,目前电解铝价格在15000元一吨左右,电力占成本的40%,按照当前市场情况,每吨盈利2000元左右。而销售电价的上调,已经使得这一盈利空间不复存在,目前公司正在开会研究商讨对策。
对于回答记者提出的电解铝是否会将成本上涨压力传导至下游的问题时,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电解铝产业已经和国际市场接轨,所以企业本身左右不了电解铝的价格,而是由市场来定价的,尽管经济呈现回暖态势,但是市场仍然不明朗,产品价格是否可以上涨尚需观察。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高耗能企业更为艰难。贵州电网公司市场部副主任刘明忠告诉记者,目前贵州11月份执行丰水期电价,电价比平常下调10%,即下调4分钱,本次电价调整贵州具体上调2.61分,按照11月份的政策,高耗能企业不会出现停产或者减产情况。但是从12月份开始,贵州电价就可能改为平期或者枯期电价,即使是平期电价,这4分钱要回调,加上目前上调整2.61分,每千瓦时电价上涨了整整6.61分钱。
“我们预计,从12月份开始,贵州高耗能企业将出现大范围的下滑、减产甚至是停产,尤其是铁合金、黄磷这两个行业将受到最为严重的影响。目前黄磷企业在丰水期的电价下只处于盈亏平衡,如果销售电价还上涨6.61分,增加的成本不可估量,最终可能全部死掉。而铁合金行业则可能遭遇严重的亏损。目前这些高耗能企业在我们的售电量中占很大的比重,电价上调后,相当一部分电量将会流失,对我们影响很大。”刘明忠说道。
而享受直购电政策的高耗能企业,可能在此轮涨价中受损较少。中国铝业公司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刘永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次电价上涨对电解铝企业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但就我们公司而言,由于是直购电试点企业,推行直购电电价每千瓦时便宜5分到0.1元左右。如果一旦成功推行,公司将可以‘起死回生’。"
基本生活用电量由各省自行确定
在此次销售电价上调方案中,居民电价并未列入其中。国家发改委的计划是推行居民用电阶梯电价。更具体的信息是,国家发改委将在明年试点这一全新的电价方案。
国家发改委对推行这一方案的原因表述为:居民用电一般位于电网供电最终端,电压等级最低,且主要集中在电力系统高峰时段用电,因而其供电成本是最高的。国外居民电价一般是工业电价的1.5~2倍。而我国长期对居民用电实行低价政策。如我国2008年全国居民用电平均价格为每千瓦时0.50元左右,既低于工业电价,也低于平均电价。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也认为,我国目前较低的居民电价,主要通过提高工商业用电价格分摊成本实现。长期下去,既加重工业和商业企业的用电负担,影响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又导致经济条件好、用电越多的家庭补贴越多,经济条件差、用电较少的家庭补贴越少的不合理分配。而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电价又受到居民承受能力制约,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电价调整十分敏感。推行阶梯电价,既解决了这一问题,也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那么国家将如何推行这一个改革方面呢?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国家发改委已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对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居民用电初步考虑分基本用电、正常需求和奢侈用电三个价格档位。
据媒体推测,居民保证基本生活需求用电拟规划每月87千瓦时,这一标准为目前全国居民生活用电平均数字,超过这一数字将逐层调升电价,用电越多,电价越高。但发改委有关人士立即通过媒体予以否认,表示具体标准将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而在记者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各五名居民用户的采访调查中,他们都表示,实行阶梯电价是好事,但东部地区的五名用户则直言,87千瓦时的基本电量太低。
“我现在一个月的用电量都在300度以上,87度电太少了。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电器这么多,这点电哪够用?我觉得标准还要提高点。”北京市大兴区滨河西里小区的张绍芬大妈对本报记者说道。
而甘肃定西市的陈晓巍也认为,尽管自己家目前的用电量只有100度左右,但随着今后电器的增加,用电量也会攀升,国家对基本生活需求用电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些。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