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9月19日 10:41 3089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日本:

  日本9月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遭遇近两年来最大降幅
  路透周四(9月18日)公布短观调查显示,日本9月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遭遇近两年来最大降幅,因加税对经济的冲击比预期更严重,暗示本已艰苦的复苏将更加困顿。
  具体数据显示,日本9月路透短观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骤降至+10(正10),前值+20;非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22,前值+19。
  日本9月路透短观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为四个月来首次下滑,且为近两年(2012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当时(2012年10月)由于日本将位于东海的有争议岛屿收归国有后引发中国民众抵制日货和暴力抗议活动,导致企业信心大幅下滑。
  此外,数据还显示,日本制造商预计12月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为+16;预计12月非制造业景气判断指数为+20。
  这次信心下滑是因此前公布一连串疲弱数据,包括工业生产疲软,家庭支出下滑,都让人对日本经济复苏有所质疑。
  9月路透短观调查显示信心下降,12月料仅略微好转,预示日本央行(BOJ)的季度短观调查不会很好,外界本预测该数据第三季反弹。
  服务业景气指数微升,但料会再次下降。
  企业信心脆弱,前景存在变数,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加大日本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的压力,并让首相安倍晋三(ShinzoAbe)决定是否再次提高消费税变得更加棘手。
  一机械制造企业高管称,4月消费税上调后,“需求下降的影响超过预期”。一家运输设施生产商认为加税令需求降温,并导致业务形势恶化。
  路透调查中受访经理人还抱怨外部需求疲弱,尤其是亚洲和欧洲,而且地缘政治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前景。
  本次路透短观调查在8月29日至9月12日期间进行,涵盖了486家大型企业,其中285家企业做出回复。
  上次公布的日本央行短观调查显示,第二季度大型制造业信心恶化,但第三季度料将改善。日本央行短观报告将在10月1日公布。
  路透短观9月服务业指数从正19升至正22,为6月以来首次上升,但仍远低于6月的正29。预期12月将回落至正20。
  指数由乐观受访者百分比减去悲观者比例计算得出。
  日本8月出口年率转为降1.3%,外需显现减弱迹象
  日本财务省周四(9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8月出口年率转为降1.3%,显示令人担忧的外需减弱迹象。
  具体数据显示,日本8月商品出口年率转为降1.3%,降幅不及预期,预期下降2.6%,前值增长3.9%;日本8月商品出口57059.91亿日元,前值61886亿日元。
  日本8月商品进口年率也转为降1.5%,降幅超出预期,预期下降1.2%,前值增长2.3%;日本8月商品进口66544.58亿日元,前值71526亿日元。
  两大贸易帐数据
  日本8月未季调商品贸易帐赤字9485亿日元,连续两年多录得贸易帐赤字;预期赤字10280亿日元,前值由赤字9640亿日元下修至赤字9621亿日元。
  日本8月季调后商品及服务贸易帐赤字9242亿日元,预期赤字9852亿日元,前值由赤字10238亿日元下修至赤字10218亿日元。
  出口分项显示,日本8月对亚洲出口年率转为降0.6%;日本8月对美国出口年率转为降4.4%;日本8月对中国出口年率转为降0.2%。
  日本央行行长:准备在2%通胀目标受到威胁时调整政策
  日本央行(BOJ)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Kuroda)周四(9月18日)在东京出席证券业一场年会时发表讲话称,如果存在威胁2%物价目标实现的风险,央行将毫不犹豫地调整货币政策。
  经济方面,他称,日本良性循环正坚挺地运行,经济将继续温和复苏趋势;就业和收入状况正在改善,4月初上调消费税对消费的影响正逐步消退。
  黑田称,日本出口和产出显示出疲弱迹象,但“出口将逐步增长,反映全球经济的改善。”
  政策方面,他称,日本央行宽松政策达成预想效果,日本央行将继续宽松直至通胀稳定在2%目标位。
  通胀方面,他称,日本可能在预期区间的中段时间达成2%通胀目标。
  黑田指出,只要有必要日本央行将继续实施QQE,以稳步实现通胀目标;如果风险迫使我们调整预期,必要时将果断调整政策以实现通胀目标。

[1] [2] [3][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