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9月18日 10:10 2370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英国:
英国5-7月ILO失业率超预期下降,薪资增长依然乏力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周三(9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至7月三个月失业率失业率超预期下降,与此同时,员工薪资加速上涨,但仍远远落后于通胀水平。
在英国经济复苏高档位运作之际,英国5-7月按国际劳工组织(ILO)标准计算的失业率从6.4%降至6.2%,为2008年9-11月以来最低水平,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6.3%。
至7月三个月ILO失业人数减少14.6万,至210.9万。
根据劳动力调查(LFS),至7月三个月就业人数增加7.4万,至3060.9万,为2013年4-6月以来最小增幅。
另一项数据显示,英国8月失业金申请人数减少3.72万,减幅超出预期的3万,前值修正为减少3.74万,初值为减少3.36万。
8月失业率从7月的3.0%降至2.9%,为2008年以来最低,符合预期。
不过英国经济加速增长却未能提升薪资水平。数据显示,至7月三个月不包括红利的平均工资年率增长0.7%,与纪录最低持平。若纳入红利,平均工资年率增长0.6%,而4-6月该数据出现下跌,因2013年奖金的发放时间发生改变。
英国央行(BOE)行长卡尼(MarkCarney)认为,劳动力市场最终将带动薪资增长。
英国央行会议纪要:仍有两名委员要求加息
英国央行(BOE)周三(9月17日)公布的9月3-4日会议纪要显示,当月依然有两名央行货币政策会(MPC)成员投票支持加息,而其他委员则继续坚定反对收紧货币政策。这使得央行官员看法连续第二个月陷入分歧。
会议纪要显示,外部委员威尔(MartinWeale)和麦卡弗蒂(IanMcCafferty)支持将利率由0.5%的纪录低点上调至0.75%。
但MPC的其他七位成员认为,无需急于展开2007年以来的首次加息,指出欧元区疲弱迹象增多,英国国内房地产市场活动、制造业以及出口也有所减弱。
MPC称,其担心欧元区的暂时弱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而对某些欧元区国家政府偿债能力的忧虑也再度浮现。“这可能削弱信心、扰乱金融市场,并进而导致中期英国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
MPC没有太多提及定于9月18日举行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只是说公投给外汇市场制造了一些波动。
相反,在乌克兰和中东紧张局势日益升温的背景下,市场--特别是油市--“明显”缺乏波动性,引发央行关注。
英国央行委员已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估上调至0.9%,远高于英国长期均值,但MPC称见到一些迹象显示第四季度经济将放缓,不过他们指出此前曾在这方面有过误判。
MPC亦更加关注单位劳工成本增长,而非官方薪资增长数据。平均每周所得一直非常疲弱,央行MPC认为这可能一部分是由于长期失业者以低技能工作重新进入就业市场。
MPC表示,单位劳工成本的变化对于通胀前景更为重要。该指标结合了薪资增长和生产力。目前单位劳工成本的增速远低于能够引发通胀压力的水准。
即便随着工人经验的增加,工资上涨,如果生产力改善,这也不一定成为通胀问题。此前MPC关于通胀压力的多数看法都集中在薪资增长上。
英国8月家庭收入升幅创逾一年高位,料引起英国央行注意
数据编撰机构Markit周三(9月17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家庭8月份就业收入升幅创一年多来最高水平。此项调查可能会引起英国央行的注意。
数据显示,收入增长将8月份的总体月度家庭财务指数(HouseholdFinanceIndex)推高至42.6,为2009年推出该指数以来的第二高。
调查结果是根据大约1500名受访者的回应做出的,表明家庭预算压力减轻。
Markit称,这是自5月份以来,公共和民间部门薪资首次实现增长。不过,虽然就业收入增速触及高位,但总体而言仍不算太快。
英国央行讨论升息时间时,把薪资增长情况作为中心议题。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多数时间内,英国薪资增长低于通胀率。
Markit资深分析师JackKennedy表示,收入增长显示了“出现活力的暂时迹象”
他在声明中称,“鉴于英国央行目前预计,薪资将在明年年中之前恢复实质增长,似乎即将摆脱低迷状态。”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