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矿业大股东注资承诺生变 12处资产无一注入

2014年08月27日 9:45 34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上市公司

  从去年开始重新上市的建新矿业(000688.SZ),因为大股东的12处资产注入承诺而备受投资者看好。
  然而一年多之后,承诺注入建新矿业的12处资产,如今面临着4个被豁免,1个被放弃,还有4个资产被有条件地更改了注入承诺的尴尬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被豁免还是遭放弃的注入资产,都是未经面世就已经胎死腹中,而剩余能够注入的资产中,也都处于或延期,或“继续探测储量”的状态。
  注资承诺生变
  此前暂停上市长达六年之久的建新矿业,2013年重新“摘帽”上市之后,从原先的*ST朝华摇身一变,全面转型成为了一家矿业公司。而在重新上市之后,大股东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新集团”)也一度给出了注入12处资产的大手笔承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后梳理了这12处资产,其中在收购书中指出的7处资产分别是,新洲矿业、金德成信矿业、皇台矿业、中西矿业、欧布拉格矿业、宝盛矿业、托里润新矿业,而计划注入的时间大多是在这些矿业建成投产之后1~2年的时间。
  而另外5家作为消除同业竞争而承诺注资的资产则分别是博海矿业、瑞峰铅冶炼、华峰氧化锌、甘肃建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中都矿产,计划注入的时间也大多在1年左右。
  事实上,由于东升庙矿业装入*ST朝华之后,公司2013年净利润达到2.9亿元,投资者也据此对公司未来注入的12项资产抱有极大的期待。
  一位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时购买建新矿业,都是冲着他的12项资产注入的预期而来,认为随着资产注入,公司的业绩还将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公司重新上市一年之后,原先承诺的注资,一项都没有落实,这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欺骗,大家都是看好他的资产注入预期才来的,现在这样的情况让我们都没有想到,公司一定要给出一个说法。”上述投资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而且当初的重组公告中,也没进行任何风险提示。”
  而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建新矿业则认为,当时的注资承诺是一种可能性,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并不算风险,当时(大股东)承诺的是一种可能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包括探明储量以后注入,不是有矿就能赚钱,这是不可能的,有的矿也会亏损,探矿是有风险的。”建新矿业董秘熊为民日前公开对外表示。
  不过,在前述投资者看来,这只是公司的一种“文字游戏”,认为建新矿业已经构成了对投资者的欺骗。部分投资者公开表示,要求建新矿业给出补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注资项目并没有一项属于上市公司,即使要补偿,给谁补偿也同样是难以界定的问题,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中也并没有对此有明确的说法。
  标的质量影响注入
  实际上,在建新矿业上述的12家注资标的中,部分标的存在着储存量少和品位低的现象。
  其中,建新矿业最新放弃注入的皇台矿业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根据建新矿业4月末发布的公告显示,皇台矿业将于2015年前完成进一步的探矿工作,若探明矿石储量达到600万吨 (以上),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八至十年的要求,则该资产预计于2016年注入上市公司;若矿石储量达不到前述要求,则放弃将其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而根据陕西省丹凤县国土资源局网站此前在2013年12月份发布的规划中则明确写到,皇台矿业为铁铜矿,铁矿储量为400万吨,铜矿储量为4万吨,合计404万吨。
  既然总存储量只有404万吨的铁铜矿,建新矿业又怎么能认为皇台矿业可以探测到600万吨的产量呢?
  “皇台矿业是铁铜矿,铁矿现在不值钱,铜矿品位很低,想赚钱必须靠量的积累,如果量不到,只能采选两三年,就赚不到钱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没什么意思,所以最后放弃了注入。将皇台矿业的标准定为600万吨,是因为皇台矿业技改扩建后的采选能力可能达到60万吨/年,按照可采8到10年的标准来算,最后定为600万吨。”熊为民解释说。
  实际上,根据熊为民的透露,皇台矿业即使在技术改建后,采选能力仍然没有达到每年60万吨,而600万吨的储量自然也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
  同时,博海矿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今年3月,建新矿业公布了勘探情况,在公司已探明的矿权范围内,剩余资源的矿石量和金属量较小,且无新增储量的增加。
  “既然在承诺初期就知道这个矿只能再采两三年,储量肯定也是心里有数的,为什么还要花心思去再勘探呢,然后去注入上市公司呢?”一位券商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虑。而根据一位常年从事矿石勘探的人士告诉记者,博海矿业的矿山不是一个连续的矿脉,那么再去勘探也是有可能挖到新的矿来,这样的事情也比较正常。
  熊为民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表示当初公司的确希望能够再做一些勘探,希望能够探出新的矿产资源来。
  “其实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些小的矿产资源注入进来,对业绩并不会有太多的提升,而且像博海矿业的矿山这样只能够开采两三年的,几年就用完了,对公司更不划算。”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