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但不反对外资
2014年08月23日 19:33 4885次浏览 来源: 投资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近期中国集中公布了多起反垄断调查案的结果,由于牵涉到微软、高通、奔驰和奥迪等多家外资企业,被外界视为针对外资发起的专项反垄断行动,有舆论称这是中国在借反垄断打压外资,目的是要扶持本国企业。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中国监管部门试图用反垄断法制约跨国公司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华外国公司目前正承受压力。美国《财富》杂志则鼓动在华外企“以牙还牙”来对抗中国的反垄断政策,而不要“倒地装死”。中国欧盟商会日前也发表声明,称来自多个领域的企业向其反映,“在未进行充分听证的前提下,中国有关部门通过带有恐吓性的行政手段迫使企业接受惩罚和治理”,他们认为,中国相关部门近期对一些外企实施的反垄断调查是不公平的。
中国官方当然否认这种说法。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回应,查处垄断行为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实施6年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本土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情况。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该部门对汽车及配件的调查始于2011年年底。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和律师意见后,国家发改委对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一些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进行了调查,并将根据违法情况依法作出处理,目的是维护汽车市场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反垄断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维持公平竞争的根本原则之一,反垄断法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视为“经济宪法”。为什么外资对中国反垄断有如此强烈的反弹呢?在我们看来,各方还是基于各自所代表的利益在博弈。对外资而言,它们长期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因为中国的市场制度(如进口汽车高关税)因素而赚取超额利润,也因为外资身份而不能进入某些市场;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它们长期以来受到不公平待遇、在非正常市场环境中发展,又因为在技术、管理上的落后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恐怕只有国有大企业才能借助特殊地位而超脱。对中国政府而言,则希望借助“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增大这一筹码,来扭转过去市场中的扭曲之处。
许多外资和国内市场人士关注的是,当前的反垄断运动是何目的?是否代表中国政府不再重视外资?未来的中国市场是否不再欢迎外资?
在我们看来,只要稍具理性,都不会对上述问题选错答案。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和平的国家和地区,恐怕没有不欢迎外来投资的政府。外资首先为中国带来了资本和投资,据统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截至2012年4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5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万亿美元。到2013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1.4万亿美元。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35%的工业产值,解决了3000万劳动力就业,同时贡献了中国半数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外资的作用不断下降是不争之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2013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高达1000亿美元,已直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未来,中国完全有可能变为一个“净对外直接投资国”。那么,这时候中国就不需要外资了吗?
这种看法大错特错。
现在,外资对于中国的意义远不只是带来一些资本,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研发、观念、服务标准、配套产业链,都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全世界,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其市场开放度越高,身为全球经济老大的美国,更是多年高居全球吸引外来投资的榜首。
中国不能在反垄断上误判形势,更不能轻率地认为中国已经不需要外资,4万亿的外资与4万亿的对外投资,对中国的意义可是完全不同。最终对中国长期有利的,是一个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这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完)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