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大:让科技引领尾矿综合利用
2014年08月13日 8:56 9337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尾矿中可利用的成分越来越多
“以往,人们习惯地以为非金属材料就是陶瓷、玻璃、水泥、建材等,大量利用,却产值低、用途有限。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非金属材料现已可以制成用途更广、价值更高的新材料,如无机微晶材料。它是以无机矿物质及金属、非金属成分为主要原料,应用先进技术,按人为目标处理成微晶质的多功能、高性能复合新材料,综合‘玻璃态’与‘结晶态’材料的优点,应用范围更广,发展前景远大。”李章大介绍,“传统的矿山企业,限于历史原因及经济、技术条件,采完矿产生的废渣成为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灾害隐患。现在,我们将这些废弃物加以利用,用于制作新型材料,既解决了污染环境、占用土地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面临的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曾提出的‘21世纪的矿山必将成为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预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请您谈一谈我国尾矿利用的发展过程。”记者问道。
“什么叫尾矿,以前定义为矿山在开发过程中,提取了有价元素之后,剩余的废弃物。现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发现,这些废弃物中可利用的成分也越来越多,甚至可以做到尾矿零排放。”李教授说。
“过去的尾矿在提纯过程中,经过几次破碎,最后混在一起。现在我们把‘粗粮’进行‘细作’,最简易的办法就是把它按粒度分开,进行系列化应用。我们尤其要重视-200目、也就是0.074毫米以下的微米级(10的-6次方)、细得像泥一样的尾矿,它们过去只能用作充填料。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发现细的很好用。纳米的概念我们都熟悉,它是十亿分之一米,10的-9次方。物质细到纳米这个粒度,性质就会发生突变,可以制作新材料。目前科学家提出,1纳米~100纳米都具有纳米的功能,就是说10的-7次方的细度也可以应用,与微米级只差一个级别。这个细度的尾矿数量非常大,可以利用的东西也就更多。”谈到技术上的问题,李教授表现出非常地兴奋。
以点带面产生辐射效应
“在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先进行小型试验,成功了,再进行中试,产生效益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最让李章大教授引以为骄傲的是,他参与实施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龙式铁矿的尾矿综合利用项目。
李教授介绍,张家口市宣化地区拥有34处铁矿,3.57亿吨铁矿资源。宣龙式铁矿发源地龙烟铁矿1954年年产百万吨矿石,占当时全国矿山开采量的1/10,高居北方之首。朱德委员长于1955年、陈云同志于1960年亲临矿山指导开发。限于当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家钢铁用料发展方针、经济体制及发展方式变化,宣龙式铁矿石为非磁性难选矿石,富矿开采殆尽,开发日渐被忽视。随着钢铁生产中球团矿成为主料的兴起,赤铁矿石的优点日渐突出。宣化正朴铁业公司在生产实践中,把炼铁技术创新与矿区铁矿资源特点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整体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尾矿农用、土地整治、用工业废物把荒瘠土地改造成良田、化解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之路。
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致力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尾矿农用,在产业化实践中取得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明了“熔剂性复合铁矿粉球团矿”,设计建造“双J冶金冲天化铁炉”,推进炼铁-铸造生产的节能、降耗、环保工作;开辟了宣龙式难选铁矿产业化开发新途径,扩大了矿石利用领域和储量;开展了固体工业废弃物改土造田的农场实验,试种了葡萄、西瓜、花生以及各种蔬菜、玉米、水稻等,均获成功。企业年产值由几千万元升为1亿多元,矿石开采品位由TFe50%降至42%以下,连同炼铁创新技术被应用到周边矿山企业的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完成用炼铁炉渣研制无机微晶材料扩大性试验,开拓矿渣生产炉渣微晶材料新途径。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