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绿色几多难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纪略

2014年07月31日 13:12 31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努力发掘各自的地方优势,积极实现以制度创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遴选出4批、660多家矿山企业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树立了一批绿色矿山建设典型模式。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一批绿色矿山典型模式的构建中,江西省在破除沉疴之后,风生水起。
  历史沉疴 努力愈合
  江西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形成了德兴、瑞昌、贵溪、新余、萍乡、丰城等一批以矿业经济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为该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铜、钨、稀土、钽、铀、锂、岩盐、硅、陶瓷材料矿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然而,漫长的矿业开采历史成就了地方经济的辉煌,也让当地的环境生态罹患重病沉疴。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江西省矿业开采累计占用、损坏土地面积61984.85公顷,露天采场、堆矿场、尾矿库等占用、破坏面积较大,稀土、高岭土、建筑用石料等矿种开采占用、破坏面积较大。
  2001年,财政部批准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等。江西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力度。
  2008年,江西省开始实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企业自觉履行恢复治理义务,累计投入治理资金7.05亿元。“十二五”以来,江西省重点实施了赣南稀土、赣南钨矿、赣东北铜金矿、九瑞铜金矿、赣中铁矿五大矿山集中区土地复垦和尾砂治理工程,实施矿山土地整理开发式治理示范工程,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矿山土地整理开发与环境治理恢复,完成矿山土地复垦面积2660公顷,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了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进程。
  截至2012年底,江西省获中央财政支持9.29亿元,累计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8.83亿元,恢复治理面积9954.61公顷,基本解决了国有大中型矿山和灭失矿山历史遗留问题,以及重大矿山环境治理难点问题。
  模式初成 成效即显
  简单地说,绿色矿山建设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涉矿环境生态进行综合整治。这就需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诸多要素的全面配合。而江西省在这方面恰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江西省主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正逐年提高。铜及伴生金、银等金属已实现综合回收,斑岩型铜矿的开采品位降低至0.25%~0.20%左右,钨矿中的铋也能得到有效利用,新余市铁矿磁性铁的入选品位已降低至12%,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入选品位已降低至0.5克/吨~0.3克/吨,选矿工艺更加环保。
  目前,江西省已有3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13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将在共伴生矿、难采选矿、残矿、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以及矿山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成功经验和技术工艺借鉴。
  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显雏形。江钨集团漂塘钨矿利用新工艺开展尾矿重选,回收钼的产值占选厂总产值的18%。龙南足洞稀土矿拦截排下的含稀土水,进行脱泥澄清、沉淀回收,每年回收稀土350吨,获利润1000多万元。丰城新洛煤矿将矿坑废水处理后,用于发电、锅炉等生产用水,矸石电厂年发电量5600万千瓦时,热值低于1000大卡的煤矸石用于制砖,年产矸石砖1500万块。截至目前,萍乡等地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已达当年产出量的90%以上。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取得成效。截至2012年底,江西省已有4个矿山取得国家级矿山公园资格,矿山公园面积达4987公顷;省级发证的1135个有效矿权绝大部分已完成了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其中约1/3的矿山土地复垦方案通过了审批;全省已完成矿山土地复垦面积2660公顷,占应复垦总面积的15.56%。
  除此以外,江西省还具有优于其他地区建设绿色矿山的自然条件,那就是省内大中型矿山相对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规模的绿色矿山建设典型,也利于示范成果推广。江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九江地区以铜、钨、金、锑为主,赣州地区以钨、锡、钼、铋、中重稀土、萤石为重,上饶、鹰潭地区以铜、金、银、铅、锌、铀为强,萍乡-宜春地区以煤、铁、钽铌、锂、岩盐、高岭土(瓷石)为多。这4个资源集中分布区的大中型矿山数量占江西省总数的79.59%,形成了集中规模开发的产业布局,也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总体规划布局。
  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已经成型的初步规划,江西省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区将主要划分为四类,同时明确其区域发展定位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一是发展与保护并举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区,主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按照区域发展定位,这一区域将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区域性铜矿业产业基地。这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重,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采用无废少废工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防止、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共建和谐社区。
  二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矿产资源平稳开发的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区。该规划区主要为怀玉山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武夷山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幕阜山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罗霄山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5个片区。这里是江西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要严格控制矿业开发强度,开发活动不得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要采取有利于原生态系统的技术方法。已有的矿业开发要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矿山。
  三是以发展优先的矿产资源保障型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区,主要包括修水-武宁-瑞昌、景德镇-德兴-贵溪、萍乡-分宜-丰城、大余-于都-寻乌等4个矿山集中分布区。这里是推动江西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一般性的区域,将成为江西省内大宗矿产品供应地,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的矿产资源需求,但要严格控制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产能。
  难题待解 不可懈怠
  通过多年努力,江西省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记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其绿色矿山建设之路依然漫长,仍有诸多难题待解。
  纵观全国,不能否认,江西省的有色稀有金属矿产采选技术工艺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但深究其细节,不难发现,这种高水平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而是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矿山企业。很多中小型矿山的资源综合利用和采选技术装备还处于较低水平,铁、煤、石灰岩、高岭土(瓷石)、萤石、磷等大宗矿产仍处于单一开采、粗放经营的状态。
  数据显示,江西省小型矿山数量占全省的96.62%,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粗放、工艺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造成全省矿产资源利用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积累,“包袱”沉重,短期内难以改变现状。
  同时,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矿山环境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部分矿山企业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开发秩序混乱、地质灾害等损坏当地群众利益的问题,引发矿地矛盾。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当然不能离开资金支持。然而,这又是江西省面临的又一大难题。据江西省5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钨矿4个、岩金矿1个)测算后提供的数据显示,企业投入资金最多的达14860万元,最低的达1347.12万元。而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江西省属欠发达省份,财政支持和企业自筹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亟待政府出台支持政策,畅通融资渠道。同时,多数矿山企业还面临专业人才流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难题。绿色矿山建设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接续,矿山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也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布局,下一步,江西省将以矿业经济区域发展特色和城市主体功能为基础,以重要矿产大中型矿山和主要小型矿山集中区为重点建设区,从点到面再辐射到区,规划建设修水-武宁-瑞昌、景德镇-德兴-贵溪、萍乡-分宜-丰城、大余-于都-寻乌四大绿色矿业区域,使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达到点上建设、面上铺开、整体提升的效果。
  在刚刚结束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重申,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到2020年,实现“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规范管理”的总体目标。
  建设绿色矿山是新形势下保证矿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江西省选择了一条总体遵循“三区两线”格局而进行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的路子。记者认为,经过努力,江西省终会形成预期的、独具特色的典型模式。

责任编辑:三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