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频生 炒白银频现巨亏疑落陷阱
2014年07月22日 9:41 2367次浏览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乱象频生 交易监管不应缺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白银现货电子交易的交易所、交易中心达数十家,为这些机构提供线上白银代理的贵金属公司则不下千家,而且逐步向二、三线城市“野蛮”扩张。
“几乎每天都接到各种白银理财的推销电话。”来自江西省萍乡市的曾先生说,各类贵金属现货交易也形成了“贩卖个人信息——电话销售轮番骚扰——售前几乎不告知风险——以电子协议蒙混——投资者维权难”的吞噬投资者财富“灰色链条”。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条文,事实上仅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及交易所列出的银行、期货公司、投资公司等会员单位,是国务院明文批复、受认可的全国性合法黄金贵金属现货、期货投资机构。但在一些知名网站,各类“现货银”“伦敦金”“香港盘”至今仍在招摇宣传。
各类电子交易平台何以屡禁不止?法律人士表示,一方面投资者风险意识不高,另一方面监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第一,期货法尚未出台,贵金属类期货成为“三不管”空白地带;第二,“皮包”代理大肆扩张,牌照等制度有失约束;第三,一些交易平台仅由一地政府审批,金融监管责任仍需明确。
另外,此前清理整顿时,交易品种、交易所大幅关停后,市场的投资、避险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加上对新兴的电子交易形式,立法和监管也相对滞后。
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通过期货法等法律法规及行业自律的完善,白银电子交易能真正成为多层次商品市场、投资市场的一部分,使投资者、电子交易行业能健康有序良性互动。(据新华社电)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