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矿业 建设有色矿山
———来自有色金属矿山绿色发展大会的报告摘要
2014年07月02日 10:39 1751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李峒峒
矿产资源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
孙传尧 中国工程院院士,矿物加工工程专家。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圣彼德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报告概要 《矿产资源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全面介绍了中国矿产资源概况、中国矿产资源的可供性、矿物加工基础、中国选矿进展,特别提出重视矿石物性和工艺矿物学研究,重点开发与矿物资源可选性相和谐的精细工艺技术,并列举了国内成功案例,最后提出了提高选矿厂经济效益的思考。尤其是《选矿厂交响曲》引人入胜,奏出矿山事业的美好乐章。
报告观点 1. 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和矿业大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和储量基础居世界前列。
2. 中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禀赋差,增加了矿产资源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促进矿物加工技术进步提供了机遇。
3. 应加强地质勘探和利用海外资源。此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 重视矿石物性研究,开发与矿物资源可选性相和谐的精细工艺技术是今后矿业界的重要课题。
5. 矿物加工产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吃干榨净”,加强选矿厂自动化及检测仪表的开发研究、选矿过程的生态保护、新药剂的开发、节能减排、高效大型选矿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6. 加强低碳流程工业中选冶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应自主开发。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7.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前景仍然看好。矿业工作者要为我国从矿业大国转变为矿业强国而努力。
区域矿山创建与集约化开采技术
古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采矿工程专家。他开创了振动出矿技术、矿床连续开采技术、开采环境再造技术,创建了“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荣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等。
报告概要 《区域矿山创建与集约化开采技术》报告,从云锡区域矿山的提出到框架建设及一些列重大举措做了详细介绍。可以说“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为破解我国“多、小、散”矿群有效开发的难题,为矿业集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金属矿业走向现代化的新起点,它符合国情,极具推广意义。
报告结论 矿业是国家经济价值链中最上游的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基不固、大厦倾,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军事倚重于天下矿业。
我国金属矿床最大特点是大矿床少,中小矿多(占75%~80%),它是我国矿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云锡公司破解这一难题为例,该公司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给出了答案,极具标志性意义。
千年个旧,百年云锡,再创辉煌靠的是创建“区域矿山”,实现扩能增效,转型升级。云锡矿区资源整合,曾经把原42座小矿重组为26座,然而,26座矿山的实际平均年产量也只有18.4万吨,并没有从小矿开采模式中脱胎出来,采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和生态环境等问题没有多少变化,矿山发展仍不容乐观。
结论证明,小矿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另辟新路。
“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为破解我国“多、小、散”矿群有效开发的难题,为矿业集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矿山”的创建,为云锡公司成为世界锡业排名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广大矿区实现资源整合后,如何走向矿业现代化,做出了示范。整合矿产资源、建设“区域矿山”,实现广大“多、小、散”矿群的集约化开发,是金属矿业走向现代化的新起点,它符合国情,极具推广意义。
“区域矿山”的涵义:为了规模化开发矿区内的多、小、散矿群,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全区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矿山与选厂的规模及数目,进行全区的开拓、运输、通风及生产辅助系统的优化设计,由此建设的、集约化的现代化矿山,称为“区域矿山”。“区域矿山”是针对我国广大中、小矿床禀赋条件而提出的实现矿床集约化、规模化开采的建矿新模式。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