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冶:上兵伐谋创出新天地

2014年06月26日 10:29 64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纵观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的当今市场,建筑施工企业的高产值、低利润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同质化,导致企业盈利水平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曾经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已经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增长,有时反而会使企业陷入危机的循环;曾经的竞争优势渐渐消失,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甚至有的企业,往日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演变成为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越来越多的企业挣扎于迷茫之中,寻求着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可持续的发展。记者通过对中色十二冶采访,看到了该企业在近几年发展中呈现出的亮点,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以借鉴参考,为企业冲出迷局、打破困局有所帮助。

十二冶大楼定稿图


       谋略之一,巧用金饭碗创盈利新模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上兵伐谋在市场竞争中理解为,企业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其宗旨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合作共赢。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十二冶似乎已深谙其道。6月初,记者来到2012年底从山西河津一个县级市的工矿区搬到省会城市太原的中色十二冶,矗立在杏花岭区胜利街路边的29层深蓝色大厦恢宏而气派,已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本来约好采访该企业总经理畅耀民,却多等了几个小时才得以见面。畅总抱歉的说,谈合作的人太多了,这么一会儿就好几拨。宾客盈门这是好事,但这是为什么?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是因为该企业用好了金饭碗。2001年,十二冶加入中铝公司,有了央企的金字招牌,并伴随着建筑施工市场的繁荣,企业改制脱困实现了涅槃重生;2012年,随着中铝国际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十二冶作为成员单位,步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该公司改制上市、投融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资金的保障。于是央企的牌子、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使该企业捧上了金饭碗。而此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的基建项目都在压缩,施工企业间的同质化竞争更加到了白热化,竞争使活源难以为继、使利润率逐渐下行。延续高竞争、低效益的单纯施工模式,更使企业疲惫不堪。
       有了金饭碗就不能用来讨饭,创新盈利模式势在必行。然而创新模式,机遇与风险共存,光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成,还要有了解、分析市场的谋略,胆识和谋略的集合才是成功的保障。诚如中铝公司董事长熊维平近日在云铜迪庆调研时强调的“企业发展要赢在起跑线上”。十二冶结合自身实际,将企业的改制发展,特别是经营模式的创新作为新的起跑线,紧紧抓住了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新一轮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通过实施结构调整,把投融资项目作为公司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在投融资项目运作中,致力于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立足传统市场,走向高端市场,探索形成了BT、投资+工程总承包、融资+工程总承包、土地一级开发+工程总承包和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等多种高端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推进了企业由单一的施工承包向多元化转型发展,由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市场向管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市场转变,实施了市场经营向大区域、大项目、大客户、大行业的“四大”聚焦。如今,社会对央企的信任度加上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更加显示出“金饭碗”的优势,使企业形成了由打工仔向投资主体的转化、由低利润向高盈利方向转化、由自己出门找活源到合作者上门找合作转化,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正在逐步显现。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施蒂格勒说过: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无一不是通过金融杠杆、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模式创新、跨界整合,已成为当今新兴成功企业乃至当今时代的代名词。十二冶的成功,正是印证了施蒂格勒先生的论断。
       记者认为,当下的企业竞争已经不再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着眼全局,凭借商业模式的设计与打造,从一开始就占据行业竞争的制高点。无疑,十二冶的创新模式已成为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开拓创新的领跑者,他们已在新的经营模式下创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不管他们的模式是否完全成功,但他们跳出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圈子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精神,值得兄弟单位借鉴和学习。
       谋略之二,巧用机制之长避体制之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向社会发出的信号是,我国将加快由“半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应地,国有企业也面临“再改革”。如何让企业跟上时代的发展?对此,十二冶提出了机制比体制更重要的观点。是的,国有企业有他金字招牌的优势,但也有他死板僵化的弊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国有体制的身份不能改变,但适应市场的机制可以改变。当今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是英雄不问出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以成败论英雄。那么他们是如何运用智慧扬长避短,使企业在逆水行舟中破浪前行的呢?
        畅总介绍说,民营企业的灵活加上央企的实力,就等于竞争力。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改革,是建立以财务约束为主线、权责明确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保持最终所有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资本投资机构运作国有资本,与投资的企业建立股权关系;企业有股东、没有婆婆,自主决策、自负盈亏,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这对国有企业是又一次解放。十二冶正是看中民营企业体制的灵活、决策快、信息资源多、愿意与央企合作的优势;民营企业看中的则是十二冶央企的品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特长,二者的结合,促成了十二冶与投资类公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组建了股份制公司,对优质项目进行运作实施,合作共赢。十二冶由此实现了以少量资金撬动大项目,进入大市场,打通企业进入市场机会少、市场开拓慢的瓶颈,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分配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营造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干的良好氛围。十二冶在选人、用人机制上,让职工说了算;职工在收入分配上,让自己说了算。只要完成绩效考核指标,超额部分就会给职工加大返还力度,使职工变“为企业干”为“为自己干”,并鼓励大家“跳高”,超得越多,返还的力度就会越大。目前,该公司按照市场化改革精神,结合实际,从中铝总部对十二冶实行管理责任制改革,到十二冶对二级公司实行管理责任制改革、十二冶对二级公司实行模拟法人运作等深度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在“二级单位模拟法人运作”方面,一是给二级公司配净资产,配流动资金,让二级公司独立去运营;二是把历史一些不良债务剥离出来;三是把企业内部三角债彻底清理,把二级公司的历史包袱彻底清理,让二级公司轻装上阵,让二级单位和十二冶总部真正变成产权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为下一步股份制改造奠定更好的基础。
       记者认为,十二冶的做法,符合国家进一步市场经济化的大政方针,无论成功几率有多大,也是值得建筑施工单位借鉴学习的。
       谋略之三,巧析市场之需盘活存续企业
       智慧能创造无限的可能,在此选取十二冶公司的一个例子,与读者共享。在十二冶的经营板块中,有一个企业改制剥离出来的板块,叫做存续板块。一般企业的存续板块都是企业木桶中的短板,都是头绪多、包袱重的单位,改革的步伐更加艰难,自己能养活自己已实属不易,盈利则是难上加难。那么十二冶是如何做的呢?
        通过走访该企业,记者了解到,企业要想真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发展是必要条件之一。对于盘活存续企业,该公司分析了社会的需求与存续企业的优势特点,找到最佳结合点来运作。目前,我国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良好的医疗设施条件和优良的服务环境。职工医院作为十二冶存续单位之一,要想在治疗看病方面与地方大医院竞争优势不明显,但利用现有良好的仪器设备,以及有经验的专职医生、护士作为医护人员,办养老机构为社会服务,有着良好的先决条件;加之该公司把原来在河津工矿区闲置的办公大楼改建成养老中心,结合医院优势来经营,投资不大又简单易行,让两个不良资产结合起来,盘活了资产,增强了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新成立的养老中心做到了让入住老人“小病不出房,大病不出楼”,既解决了社会难题、减轻了社会负担,同时也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在养老机构设置上,他们的目标是“乙级医院的管理,星级酒店的服务”,既让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居住养老,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也达到了盘活一批存续企业的目标。
        记者认为,当今世界,拼体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用智慧创造财富已成为发展的必然。希望企业的管理者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开动脑筋,转换思维方式,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和引导者。
        畅总最后介绍说,用好金饭碗,发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是我们赢得市场的法宝。如今,十二冶步入了“多元化战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在“沿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新兴工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开展工程建设,打造最具成长性的现代建设企业”的战略指引下,正在形成施工管理、投融资管理、产业化管理和存续管理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的经营格局。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该公司营业收入以每年超过10亿元的速度递增,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经济受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影响、建筑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十二冶人逆势而上、全力赶超,创造了新的辉煌。该企业各区域分公司在各大省会城市落地生根。目前,在城市化战略和区域化战略的推动下,十二冶各区域分公司如撒向全国各地的火种,呈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壮大。今天,十二冶人用智慧谱写着华章、用智慧成就着理想,在超越自己、超越过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