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中创纪录的锌供应过剩哪里去了?

2009年11月13日 11:12 42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路透伦敦11月11日电---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的最新预估,全球锌市场今年料出现创纪录的38万吨左右供应过剩,明年预计还将过剩22.7万吨.
  感觉像是供应不足
  然而,市场当前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供应过剩.自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锌库存在9月1日达到438,050吨的峰值後,就一直呈现稳步下滑趋势.不过,库存的减少步伐很缓和,幅度远谈不上大,迄今为止仅累计降低约13,000吨.
  但最近几周,流入美国LME仓库的锌急剧减少,简直是屈指可数,流入马来西亚Johor仓库的锌也只有1,100吨. 与此同时,锌仓单的取消量却迅速上升,每周约3,500吨.准备出库的锌总计有11,000吨,大多数都位于英国Hull的仓库. LME的锌库存趋势看来已经转向.另外,生产商也开始转变在2008年末开始施行的减产举措.
  瑞典的Boliden已经在第三季将冶炼产能开足到全速运转.西方最大的冶炼商Nyrstar也正在逐步恢复产量.他们这样做是有理由的,LME三个月期锌价格已经重返每吨2,200美元上方,为2008年第二季以来首见.而且,市场供应的紧张也推高现货锌的溢价.
  利好的市场环境传导至矿商层面,他们也在考虑恢复产能.加拿大的HudBay Minerals刚刚宣布,将重启Chisel North矿的开采.Nyrstar也重启了其刚自嘉能可手中购买的东田纳西矿的生产.
  这些都是反映现货锌供应短缺的有力证据,意味着伴随镀锌钢生产回升,LME的锌库存将进一步减少.
  过剩的锌不见了
  上述事实让人不禁要问:那38万吨的锌供应盈馀到底跑到何处去了?
  其中一部分仍旧停放在LME仓库里.LME锌库存同今年初的水准相比,增加了17.2万吨.至于剩下的锌库存,也不难发现它们的去向.
  虽然LME锌库存开始降低,但在上海期交所注册的库存却加速增加,目前为153,847吨,较之年初上升了91,231吨,并且上海期锌创下了合约纪录高点.
  但这不过是冰山的一角,中国一直就呈现这样的高库存情况.想想中国国储局的收储行动,今年年初时国储局收储159,000吨锌.民间仓库可能还有更多的锌,至于准确的数量则难以知晓.
  中国在今年前九个月里累计进口了近60万吨的锌.像其它基本金属一样,对于这些大幅增加的库存中,到底有多少发往了终端用户,又有多少流入了投机者的仓库,人们看法不一.
  锌不像铜,在中国不存在结构性短缺.事实上,中国是最大的精炼锌生产国,以往有时还是锌的主要出口者,比如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时候.
  此外,中国国储局仅在帮助生产商解决那些待售库存时,才启动收储行动.
  如果再有60万吨的锌流入,只会加剧中国当地市场的供应过剩局面,这在上海期交所的锌库存增加中得到明确的反映.
  虽然不见了,但未被遗忘?
  只要全球的锌供应过剩情况仅局限在中国内部,则外面的市场看来不需要为此担忧.
  如果中国的投机者在中国境内储存了大量锌,那麽他们大概是想最终卖出来获利,当然也是在中国市场卖出.鉴于中国已走出全球衰退,并且成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金属需求推手,那麽这样的押注从中长期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些过剩库存至少目前看来是无害的.
  这里存在两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如此大量的锌转移到中国,已经造成了一系列误导性讯号,就连ILZSG也预估全球锌市场今年将出现38万吨的创纪录过剩.
  ILZSG和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都基于可见数据来计算中国的消耗量,但今年中国进口的大部分锌都进入了看不见的库存.而实际上,过剩的锌仍然呆在那里,而且可能比市场预估的还要多.
  第二,LME锌价格对库存下降等当前的"表面"多头讯号反响越强烈,则未来重现过剩的风险就越大.
  中国今年可以不用再继续进口锌.锌流入中国,仅仅是因为今年稍早进行套利操作可以获利.之所以有大量的锌停留在中国,也仅仅是因为有太多的低息资金在追逐金属这种硬资产.
  如果通过再出口锌可以获利,那麽这些锌就可能用于出口.(完)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