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铜铝加工材产能过剩
2014年05月15日 11:21 1335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马世光
观点:
有色加工业: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是关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12年中国生产了1927万辆汽车,几乎相当于美国(1050万辆)和日本(990万辆)的总和;同年我们还生产了全球75%的手机、87%的个人电脑和52%的彩色电视机。作为基础工业原材料的铜铝加工材,在制造业的稳定需求及高速发展中一定会有很多机会。
作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工厂,我们在劳动力、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失去,何不借此机会尝试着换个活法?实际上,尽管总体产能过剩,但部分高端铜铝材加工却仍然依赖进口。铜铝材的性能优势会给我们聪明的中国人许多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总是等着外国人来告诉我们他们开发了什么,用在了哪些地方?“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国人在食材加工方面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在铜材、铝材加工方面,我们就得窥视外国人干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把精力从只满足于制造上移开,更多地关注专利和设计。让别国像过去的我们一样,不停地揣测和追逐我们在做什么?部分企业完全有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研发团队,研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培养新客户。一旦自身的研发能力大大提高了,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培养客户、开发市场,同时,也就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笔者有幸访问过两家企业,一家原本也是传统的铝材加工厂,一家是铜的下游加工品制造商,他们已经先于我们大多数企业走上以研发新产品为主的道路。也许你经常看不懂他们的产品,但是有许多外商在盯着他们,产品几乎百分百进入了国际市场。
眼下我们讨论的是,产业如何在主要由产能过剩造成的效益低下等困难中突围、改善当前困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相对先进产能层出不穷、而相对落后产能不断被淘汰将应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常态。多年来,大学本科扩招太多、毕业后就业困难一度被社会所诟病。但着名经济学家黄育川表示:“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正在降低高素质劳动力的成本,使中国在更广泛的产业中更具竞争力。”这应给我们新的启发。联想产能过剩问题,只要落后产能退出有了有效的机制,较先进产能也一定会使产业在长远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国家经济的GDP增长需要投资,产业进步和升级也需要投资。说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就是说投资在创造先进产能的同时,助推了产能过剩。而落后生产力的退出远比先进生产力的进入更难,于是批评和抱怨之声全部指向了投资,其实退出机制才是最关键的。
在制定退出机制的时候,如何界定落后产能是关键。随着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对产品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家为缓解能源紧张和改善环境质量,在能耗、环保等方面也提出了越发严格的要求。主管工业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满足市场和国家的行业发展需求,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标准,同时给出有效的时间表,逼迫落后产能退出。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落后产能退出是市场行为,但从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层面来看,这是十分片面的。在时下的中国,没有政府的强制手段,落后产能是不可能退出的。产能过剩给我们艰苦奋斗六十多年发展起来产业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已经不能再容忍熟视无睹。
令人欣喜的是,新制定的《铝行业规范条件》(不含铝加工),对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工艺装备、能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社会责任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范和规定。不久前,经专家评审,已公示了一批达到标准的企业。铜、铝加工《规范条件》的编制应尽快纳入到工作的日程中。当然,仅仅制定和颁布产业《规范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坚决有力地执行,才有可能在控制产能扩张和逼落后产能退出上有所作为。
此外,针对中西部地区从资源型经济向加工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高技术和新产品条件不足,不可能形成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而有可能加剧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现状,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有色金属加工产能从东部向中西部的有序转移。即将原东部企业面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铜、铝加工产能,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及市场等,捆包转移到中西部,再考虑中西部未来10-15年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中西部增量不要过高大于东部减量,就可以在国家层面上遏制或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总之,希望中央政府各部门,能够看到有色金属工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稳定发展道路的运行环境。
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全球经济也面临深层次调整,国内外市场充满变数。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不同等因素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实属正常,我们应鼓足勇气,逆流而上。我们相信,经济结构调整带给我们的不单是冲击和阻力,更蕴含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强国之梦,一定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作者系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专家)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