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4月22日 11:1 191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日本:

  日本遭遇史上最大规模贸易赤字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21日报道,日本上一财年遭遇史上最大规模的贸易赤字,这一状况凸显出,长期以来以出口引擎而闻名的日本正处于痛苦的结构转型之中。
  根据日本政府周一发布的数据,在截止今年3月的12个月中,日本的外贸逆差增至13.7万亿日元(合1340亿美元),增长了逾三分之二。这是日本连续第三个财年出现贸易赤字,是上世纪70年代有可比记录以来持续最长的一段时期。
  根据瑞士信贷(CreditSuisse)的计算,日本1月份到3月份间的出口量实际上比前一个季度略有下降,经季节性调整后的下降幅度为0.2%,尽管进口增长了4.5%。
  瑞士信贷首席日本经济学家白川弘道(HiromichiShirakawa)表示:“进口量的增长似乎高于我们的预期。”
  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日本能源进口急剧增长。日本所有可运营的原子能反应堆都处于停机安全审查状态,这等于是剥夺了日本一大能量来源,这一能源在事故前为日本提供了30%的电力。这迫使日本购买更多外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弥补其中的差距,而日元的贬值令每桶石油的价格变得更为昂贵。根据周一公布的贸易数据,日本全国燃料进口额去年猛增了18%。
  专家表示,日本经济已增长了一年以上,然而对国内消费开支的依赖令日本经济十分脆弱,尤其是考虑到日本提高全国消费税的政策已于4月1日生效。
  专家预计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季度将出现收缩,这部分是因为许多消费者为应对增税而提前购物,而目前的问题在于日本经济要摆脱增税的影响需要多长时间。
  有专家表示,增税前需求的扩大也许能够部分解释进口的异常增长,这意味着从这个月开始贸易赤字的增长可能会放缓。今年3月日本的贸易赤字是1.45万亿日元,高于彭博社(Bloomberg)组调查中经济学家给出的1万亿日元左右的平均预测值。
  日本政府首席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YoshihideSuga)表示,“考虑到外国经济预计会继续复苏,日本的出口将逐步得到改善。”
  另外,日本制造业持续不断地流向低成本国家以及消费电子之类的产业竞争力下降等因素都限制了通过日元贬值来推动出口的能力。
  周一的数据显示,上一个财年日本出口量总体增长了0.6%,由于日元的疲软,该增长幅度为出口额带来了10.8%的增幅。而进口量则增长了2.4%,进口额增长了17.3%。

  日本央行行长恐错判日本经济严峻形势
  日本央行(BankofJapan)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Kuroda)表示,安倍经济学带动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迹象就是日本实际和潜在增长率之差接近“零”。但政府的统计指数则令人对日本经济前景没有那么乐观。
  彭博今日图表栏目比对了日本央行和内阁府的显示经济增长程度的指数。两个指数都描述了所称的产出缺口,即经济实际增长与预估经济在产能适度利用的环境下增长之间的差值。
  日本央行的这个指数显示去年末产出缺口接近于零,而政府指数则显示缺口较大。黑田东彦上周以这个产出缺口正在缩小为由表示,经过15年的通缩后,他对薪资和物价上涨前景抱有信心。
  花旗集团(Citigroup)驻东京经济学家NaokiIizuka说:“黑田似乎过于乐观了,这个产出缺口数据是否预示着稳固的通胀和薪资增长,疑问非常大。”其预计日本央行可能在6月或7月新增宽松措施。
  央行与内阁府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日本央行的指数纳入了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利用数据。Iizuka认为,产出缺口数据一直难以精确估算。
  日本经济近期出现了乌云盖顶的迹象。政府在其4月17日公布的月度评估报告中认为经济处于“适度复兴阶段”。在2013年的好成绩(经济增长为1.5%、通胀率为1.3%)之后,它承认出现“疲软迹象”。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当时表示,为达到2%的通胀目标,如有必要,他准备对货币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是提高消费税所带来的影响。虽然3月因要提高消费税而使零售销量大增(据估计增长了25.4%),但在4月第一周过后,各大商场显示销售活动明显放缓。
  日本财务省(MOF)周一(4月21日)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日本今年3月贸易帐赤字巨幅扩大,因出口增长乏力而进口增速翻番。同时,2013/14财年贸易帐录得纪录最高赤字幅度的“极差”表现。

[1] [2][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