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鸡叫方式重启IPO:有损公信力
2014年04月20日 13:34 1410次浏览 来源: 京华时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徐立凡
以“半夜鸡叫”的方式重启IPO,一方面,这种方式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证监会[微博]从18日深夜到19日紧急开闸IPO(首次公开募股)预披露,截至19日凌晨00:20,已有28家企业预披露。这意味着将正式受理IPO材料申报,而证监会宣称“因企业集中发年报而自然停止”的IPO进程,也在一种“半夜鸡叫”式的不够自然的情形中重启。
之所以说不自然,是因为市场有两个想不到。其一,就在4月16日市场关于IPO开闸的传闻再起,并引发股市在2100点附近的多空大战时,证监会还在第一时间作出正式回应,表示因在审企业需要补充最新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等,目前尚没有召开首发企业的发审会,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的工作进程。其二,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仍未正式出台,市场预期创业板排队企业不在预披露的范围之内,而事实上已有8家预披露。
当然,市场的想得到或想不到不是IPO重启时间的标准。客观看,由于IPO信息披露已逐渐取代盈利指标成为IPO监管的重点,需经过预披露、反馈会等一系列程序后才能进入发审会阶段,就此而言,开闸IPO预披露与证监会16日宣称的“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并无矛盾,换个角度看,还可以视作预披露即将开闸的暗示。而已在创业板排队的企业是否应当预披露,也未必要以新发行管理办法出台的时间为标准。就此而言,不能说IPO预披露的紧急开闸如同突然袭击。
但从效果来看,以“半夜鸡叫”的方式重启IPO,对于股市制度环境的建设绝非有益。一方面,这种方式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知情权。在股市仍处于低迷之时,IPO重启可能带来的抽血效应,还可能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当事实证明了此前关于IPO重启的传闻之时,证监会16日含糊其辞的“辟谣”如何解释?如果监管部门失掉了信息甄别的权威性,那么市场只能让鱼龙混杂的信息控制,从而增加非理性波动的风险。
即使“半夜鸡叫”的运作方式是出于防止不当寻租和市场过分动荡的考量,其付出的代价也过于高昂。事实上,不能内外统一、全面、全方位地进行信息披露,只会导致不当寻租甚至违法违规事件的增加。毕竟,在资本市场,信息既是权力也是财富。“半夜鸡叫”的方式,突出的是权力感而非对市场的应有尊重。此前证监会“半夜鸡叫”出台重大决策的方式,就已引发诸多不满,投资者不乏切肤之痛。在改革IPO程序,强调信息预披露的重要性之时,证监会能不能也更新一下自己的信息披露方式?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