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有助于减杠杆

2014年03月11日 16:10 44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什么都得算算账,过剩产能也不例外。
  都说过剩产能占用了大量资金,沉淀了银行信贷,影响了货币流速,增加了中国经济负债率(杠杆率),这是真的吗?
  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用一个生动故事佐证了这一点。
  2005年曹德旺在海南投资11亿元兴建了两条玻璃生产线。2008年金融危机,因为不看好建筑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曹德旺关闭了这两条生产线,为此损失了6亿元。
  2009年,一家大型央企自认为用非常便宜的价格——5亿元购买了曹德旺的两条生产线。随后,这家央企又陆续投入20多亿元,总计花费30多亿元去改造这个工厂。
  一个已经亏了6亿元的生产线,民企自己都不看好,却被如获至宝的央企接手,央企比民企更高明?当然不是。
  民企不看好,是因为算算账,亏不起,再不割肉,要亏大了,对曹德旺来说,两条生产线就是“烫手山芋”;央企很看好,也是因为算算账,没问题,5亿元买两条生产线,捡了个大便宜,投入的钱,央企不操心,有的是追着给贷款的银行。
  于是,本来关闭了就无需再增加任何投入的生产线,结果到了央企手里,先是一笔购买费,5亿元,接着是不断地砸钱,不断扩充产能,最后,连本带息将负债规模滚雪球般地做到了30亿元以上。
  这家央企面临怎样的市场现实?
  全国大约有35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按照一条线20万吨的产量来计算,一年生产7000万吨玻璃。扣除工业用的玻璃,剩下6000万吨。一吨玻璃80平方米,一平方米48元。中国建筑面积这么大,需要这么大的量?
  看起来,这两条生产线的收入状态很不妙。没有收入,银行砸进去的钱就还不了。还不了也就算了,可这些生产线要维持正常运转,还需要继续投入,银行怎么办?给,还是不给?给,钱继续打水漂,而且企业的负债规模会越滚越大;不给,一笔巨大的呆坏账,马上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考核那么严,跟费用和奖金挂钩那么紧,谁吃得消?
  于是人们看到,虽说不少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但银行的信贷却从来没停。不仅没停,随着企业本息规模越滚越大,银行给予的、用于后移风险的借新还旧贷款也越来越多,以致中国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
  这些本可以投放到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用于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宝贵信贷资源,如今因为产能过剩,被沉淀在那些僵尸企业的库存中,变成了不停地“吃钱”的生产线,或者一堆堆卖不出去的钢材、水泥、玻璃……
  曹德旺所举的央企绝非孤例。银行砸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金,也绝非30亿元。这是一个僵局。这个僵局不仅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影响到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以至于尽管央行屡屡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较为适度”,但人们看到,每到月末、季末和节假日等重要时点,家家银行都会大呼钱紧。
  如此看来,化解过剩产能,非常紧迫。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去库存的需要,也是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以及中国经济“减杠杆”的需要。只有当过剩产能被逐步关停并转,僵尸企业才能停止无休止的借新还旧,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负债率脚步才会停止,中国经济“减杠杆”才能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