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大战略力促矿产资源产业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盛国民
2014年03月05日 9:53 722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以“四保一促”助推“三大战略”
“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着力保红线、保发展、保效益、保权益、促改革,进一步提高保护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谈到今年的工作思路时,盛国民表示。
一是严防死守保“红线”。在严守耕地“红线”方面,重点是构建责任机制、划界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等四项机制。在保护生态“红线”方面,重点突出修复治理。开展和谐矿区建设试点,探索矿产开发收益分配向资源产地倾斜;严格实施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开展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严格地质环境项目监管,大力推进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全面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规范地质公园管理。
二是全力以赴保发展。在建设用地上,总的原则仍然是“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对一般项目实行“五个挂钩”,保证高效用地。即: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征地率、供地率挂钩,新增建设用地审批与闲置存量土地处置挂钩,新增建设用地受理与依法依规管地用地挂钩,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集约利用评价与调区扩区挂钩,节约集约用地成效与市县政府考核评价挂钩。矿政管理重在严控规范,增强支撑能力。一是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工作。按照“突出成果、深化拓展”和“引导拉动、合作共赢”的原则,持续稳妥地推进合作勘查,统筹安排省地勘基金项目,结合“五统一”要求,重点推进河南省7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的找矿工作,为按期完成“358”目标第二阶段任务奠定基础。加强省内外地勘基金项目质量、进度和资金使用监管,督促项目单位高质量按时完成找矿任务。深化找矿机制创新,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领域,争取实现更大找矿突破。二是加强和改进矿业权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全面实行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加强矿业权审批监督管理,规范矿业权申报、编制、评审,找到漏洞、严格规范,坚决防止矿业权审批件“带病”运行。积极探索落实市场配置资源机制,适度调整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配置政策,对新的矿业权出让原则上采用市场竞争性方式,严格协议出让审批。加强对市县级发证采矿权统一配号的监督管理,严禁违规越权发证行为。三是持续开展矿业权清理。继续做好矿业权清理注销的后续工作,配合做好矿山整顿关闭工作。持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对“三区两线”直观可视范围的露天矿山,按照批准的矿业权设置方案分批实施关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露天开采大宗非金属矿山布局,提高资源集中度与产业规模。严格执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系统开展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清理工作,依法依规追究应缴未缴或处置不到位的矿业权价款。
三是节约集约保效益。必须立足省情,把节约集约作为保障发展的核心和主线,对科学发展坚决予以保障,对粗放式的盲目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抑制和纠正。2014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两个“三率”:土地“三率”方面,要提高征地率、供地率和土地利用率;矿产“三率”方面,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研究,全面完成全省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调查与评价,适时建立适用河南省重要矿产资源特点的“三率”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对国家和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项目的监管,新建成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总结其先进适用技术在全省推广。规范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和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执行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开采回采率挂钩政策,继续采用以奖代补等扶持措施,引导支持矿山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产的开发利用科技攻关。以国土资源部下达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为基准,强化对矿山“三率”指标的监管,对达不到“三率”最低指标要求的矿山限期整改到位,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实施关闭,新建矿山必须满足“三率”最低指标要求。
四是依法依规保权益。要坚决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给,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察,及时化解资源领域的矛盾纠纷。
五是积极稳妥促改革。加快人地挂钩政策试点,探索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探索推进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落实省直管县(市)各项政策。
“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要持续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非国土资源一家所能及,必须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找准并围绕三个定位,敢于担当,善治善为,为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盛国民最后表示。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