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盛宴终结大宗商品忙“去杠杆”

2014年03月01日 12:54 12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2月25日,在标普500指数、CBOE波动性指数甚至沪深指数都大幅下跌时,4月份交割的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却上涨0.4%,收于1343美元/盎司,创出了四个月以来的新高。即便如此,机构间达成的黄金十年牛市终结的共识依然坚固。
  不只是黄金,本报根据路透提供的期、现大宗商品十年数据发现,铜、原油、钢铁、橡胶等大宗商品迄今都已在相对较低的区间上徘徊了一到两年,部分品种甚至较其多年前的历史价格高位已跌去了一半还多。虽近几日虽偶有反弹,但低位运行的大趋势不改。
  一个可以佐证的市场行为是,日资大行三菱UFJ证券株式会社本月初宣布退出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在此之前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已经纷纷剥离或缩减大宗业务,这场十年之久的大宗商品盛宴似乎正在终结。
  实际上,从2011年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退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动作或许能了解他们对大宗商品市场利润下降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尽管近日资金出现了部分回流现象,但大宗商品市场回暖依然如雾里看花。贵金属、原油、铜、钢铁、橡胶等为代表的市场依然处于波动性不大且长期处于低位的去杠杆周期。
  逝去的黄金十年
  “今年或明年都不会买黄金和白银”,2月21日,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过去10年中,罗杰斯一直表示看好黄金价格,但现在他至少认为“抢金”有些盲目。
  纵观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黄金价格近30多年的走势,经济观察报发现,2003年是黄金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03-2008年黄金市场为一个阶段,2008-2011年又为另一阶段,2011年至今,黄金市场则呈现出另一派景象。
  黄金具有货币和商品双重属性。银河期货宏观分析师赵先卫(博客,微博)发现,2003年之前黄金多表现为货币属性,这也是国际金价1980-2000年下跌的逻辑。2003年澳大利亚推出了首只黄金ETF基金后,黄金的商品属性开始加重,随黄金拆借市场完善,从2003年至2008年,国际金价基本呈现出持续震荡上扬态势。
  从2011年9月,开始国际金价出现了两次大幅回调,2012年出现了一次大幅回调,而到了2013年国际金价则直接累积下跌28%,创下了32年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资金出逃黄金自有原因,一方面,涌出黄金池获取流动性进行高投资回报的套息活动,另一方面,黄金价格脱离了投资价值,由货币属性回归商品属性成为大趋势”,赵先卫说。
  实际上不仅是黄金,经济观察报统计发现,铜、原油、钢铁、橡胶等大宗商品迄今都已在相对较低的区间上徘徊了一到两年,部分品种甚至较其多年前的历史价格高位已跌去了一半还多。近几日虽偶有反弹,但尚未形成大趋势。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Nymex原油期货价格自2008年5月起曾一度徘徊在130美元/桶上方,并于当年7月超过了145美元/桶。随后油价尽管在2011年反弹至110美元/桶上方,但迄今未超过120美元/桶,最近的几个月多徘徊在90-100美元/桶之间。LME三月铜期价曾在2011年2月一度超过10000美元/吨,近几个月来一直徘徊在7000美元/吨左右。
  LME3月钢期价在2008年6月一度徘徊在1200美元/吨上方,2010年4月8日到过615美元/吨,2011年7月28日也到过600美元/吨,但近几个月一直徘徊在240-360美元/吨之间,甚至2013年7月前后一度徘徊在100-200美元/吨之间。
  东京橡胶期货价格在2011年2月18日最高到过544.2日元/公斤,当年4月11日也曾到过492日元/公斤,而自2012年4月以来,一直徘徊在200-300日元/公斤。现货市场也呈现了与期货市场类似的走势。
  此前每种品种都有自己的价格运行周期,因此要总结出共性并非易事。而现在,说大部分大宗商品均在低位徘徊并不为过。
  生意社总编刘心田告诉经济观察报,在2003年之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曾涨过几轮,但都没有2003以来这波近十年的牛市行情影响程度之深。而近十年大宗商品世界的快速增长主要的推动因素在中国,不管是现货商还是期货交易员,都享受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迅猛增长带来的商机。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博客,微博)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以黄金、有色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正进入去杠杆周期,即波动性不大且长期处于低位。这一点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明显。
  拐点2013
  2013年是各种“寒意”竞相爆发的一年。在数据上,经济观察报拿到的多份研究报告显示,大宗商品市场何时回暖仍存在不确定性。
  生意社通过监测8000多家原材料生产企业、20000多家流通企业、12万家大宗商品下游制造企业的市场情况得出的数据显示,有色板块,环比下降的商品共有19种,价格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共17种,占该板块被监测商品数的56.7%;跌幅前3的产品分别为金属镝(-36.59%)、白银(-34.38%)、黄金(-28.57%)。2013年有色行业大宗商品均涨跌幅为-3.78%。
  在期货领域,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13 年大宗商品期货主约榜中上涨的商品共7种,下跌的商品共22 种。价格上涨的主要商品有:菜籽粕(7.38%)、甲醇(6.82%)、普麦(6.06%);下跌的主要商品有:白银(-35.30%)、天然橡胶(-30.63%)、黄金(-29.02%)。
  在钢铁行业,环比下降的商品共有10种,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共9 种,占该板块被监测商品数的75%。此外,2013年能源行业大宗商品均涨跌幅为-0.92%。金银岛提供给本报的数据也有类似结论。
  “过去一年大宗商品市场的持续阴跌主要还是受制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使市场出现产能过剩”,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洪涛感到,2014年全球经济将继续维持温和增长趋势,需求格局难有大的变化,大宗商品市场通往春天的道路仍将崎岖。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员丛海涛认为,大宗商品供求基本面存在全球性的、超周期的因素,同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性的、跨期的结构矛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心,但在供给层面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定价权缺失的问题。尤其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化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性增强,在大宗商品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造成了大宗商品生产、流通、交易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不过,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也给了部分国家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战略性大宗商品研究院副院长仰炬认为,中国经济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已经用尽,目前去杠杆化和全国范围的消化过剩产能才开始。“地方财政由于土地财政的退出、地方债务危机等制约将捉襟见肘,原先浓郁的地方保护及重复建设将无以为继,产能过剩在没有地方保护的大环境中更加危机四伏。加上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全国推开,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30多年传统的、粗放型市场经济规则下制造业尤其是大宗商品上游制造业的一场深入机制、体制的产业革命将有序推开”,仰炬说,科技含量不高、单位价值较低、运输成本相对高企的化工、橡塑和纺织类大宗商品的制造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其中只有潜心“苦练内功”、具有外在市场需求增长的企业将存活并有望实现产业整合。
  一般家庭投资里有10%到15%的贵金属是比较适合的投资策略。“建议降低在贵金属以及有色金属上的配置,增加在股票市场的配置以及美元市场的配置”,成为银河期货等国内机构的建议。他们认为,从美元指数的周期以及投资时钟来看,贵金属以及部分工业商品在接下来2-3年内都将面临价格回落,波动性降低的态势。
  与经济观察报合作接触的机构中,生意社的预期相对乐观。“从现在情况来看,如果2014年的市场表现情况与2013年接近,2015年大宗商品市场进入新周期的可能性较大”,刘心田说。他预期建材和天然气板块依然会是亮点,而化工可能成为“黑马”,油、煤同步回调的可能性不小,橡胶的企稳反弹可期,有色、钢铁短期仍难走出困境,纺织、农副的表现将不温不火。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