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眼中的2014:年景究竟咋样

2014年02月20日 9:23 1399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主持人语: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影响中国,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也进入结构性减速新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运行问题相互交织,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4年,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发展?中国经济还会稳定增长吗?增长有利和不利因素何在?本报特邀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和知名学者,对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作深入解析和研判。


  着名经济学家张立群:经济维稳7%~8% 下行压力不容忽视着名经济学家。

34891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13年:经济调整稳定之年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其中1~2季度连续小幅回落,3季度回升,4季度又有小幅回落。
  (一)三大市场需求增长趋稳决定经济增长走势的短期因素是市场需求。2013年经济增长的区间,首先是由市场需求水平所决定的。
  1.出口增长低位走稳2013年出口比2012年增长7.9%,增速与2012年持平。其中1~3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较2012年同期水平(7.4%)略有提高,12月份同比增长4.3%。从1~3季度增长率的变化轨迹看,波动幅度很大,且总体呈下降态势。出口数据的这一特征,主要受热钱流入导致的出口“一日游”影响。如果剔除这一因素的扰动,1季度出口增长为6%左右,2季度为4%,3季度为6%,1~3季度平均增长5.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变化趋势看,呈低位走稳态势。受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外贸出口企业状况大体稳定,支持出口的政策措施增加;尽管有人民币汇率重新加快升值的影响,但4季度出口增速仍有所提高。
  2.消费增长基本平稳全年消费同比实际增长11.5%,月度增长率基本围绕11.5%的水平线波动,比较平稳。其中1~2月份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治理公款消费、禽流感、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由于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收入增长和消费预期比较稳定,消费物价涨幅平稳,这些构成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此外汽车市场的持续温和恢复,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家电、家具、装修材料等销售活跃,也对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积极支持。
  3.投资增长小幅波动,总体平稳全年投资增长19.6%,月度增长率基本围绕20%的水平线小幅波动,比较平稳。2月份以后,投资增长率一度连续小幅回落,6月份以后开始企稳并有小幅回升。投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增长,出现不同特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先落后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左右的水平开始出现调整波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高于20%,但也有一定波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决定于制造业企业的订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而决定制造业企业订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费、出口以及各类投资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活动。由于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是引起制造业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接近80%,如果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则主导投资变化趋势的就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围绕稳增长的目标,这一投资自2012年以来低位趋升,增长率目前已经在20%以上,是支持投资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房地产投资则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形势,虽然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而可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但比较起来,具有较多不确定性。目前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大体维持在20%附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则超过20%,两项投资增速由低转高的时间已经1年多,已经带动制造业投资由低转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已初步建立。
  综合以上情况,2013年出口、消费、投资三大需求增长总体趋稳,引导经济增长进入了7%~8%区间。
  (二)决定需求增长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政策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政策的转折点,即从“一揽子”计划的撤出状态,重新转向稳定经济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年度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扩大到8.1万亿)。受政策效果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支持经济增长率在4季度出现回升(由3季度的7.4%提高到7.9%)。初步实现了筑底企稳的目标,但尚未形成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2013年则是探索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可行性,以及形成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开创时期。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