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2月17日 16:42 2101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亚洲经济:
◆日本:
日本加快宽松步伐,央行发布“最后期限”
为了缓解四月份税率上升对经济的冲击,本周五,日本财务省发布最新指示:加快实施其总额为5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敦促中央和各地政府在4-6月间完成大部分刺激目标。
上周颁布的经济刺激政策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了3.4万亿日元的公开市场操作。麻生太郎要求在6月底前完成此次刺激计划的70%,在9月底前完成90%。这也是日本历史上首次为经济刺激计划设定时限,足显日本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
在麻生太郎看来,目前日本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本次升税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争取在7-9月间将国内的经济增长恢复到一个相对强劲的水平。
而若日本经济能在本次升税中表现出足够的韧性,财务省则可能在年底再次上调消费税,并希望能以此帮助日本经济恢复健康。
事实上,为了摆脱困扰日本经济长达15年的通缩陷阱,在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以来,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就包括了去年4月推出的货币宽松政策:旨在通过大量购买政债增加国内基础货币量,在今年年底翻倍达到270万亿日元。
此外,日本央行还关注商业银行的放贷量问题。虽然2013年安倍新政的成绩不俗,商业银行向公司和私人发放的贷款量也有所上升,但幅度和央行的预期仍有差距。
尽管一些学者期待央行的政策转变,但委员会成员则认为:日本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放贷力度,以保证完成2%通胀水平的目标。
上一次放贷计划将在今年三月份结束,央行政策委员会的九名成员需在3月10、11日的政策会议上表决是否继续该计划。
东京三菱银行策略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目前来看,终止放贷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必要。
包括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内的委员会成员都倾向于继续扩大放贷规模,在完成央行预先设定的目标的同时也塞住那些批评家的嘴。此前,许多学者都指责央行发放的流动性只喂饱了那些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则收效甚微。
但对于下次放贷的具体规模和持续时间,委员会内部还存在分歧。
目前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两个。一是鼓励商业银行向高增长部门放贷,目前放贷量已接近预期目标3.5万亿日元,达3.3万亿。另一个则是央行为银行放贷提供无限制资金支持,借款将算在银行未偿贷款中。而此计划目前仅达到了5万亿日元,距15万亿的目标相去甚远。
对此,一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并不急于向央行寻求帮助。并称有自己的办法募集利率接近于零的低息资金。
一部分银行表示,尽管商业银行并不需要救助,但仍欢迎央行加大放款量。而还有一些银行则抱怨央行的财政计划压低贷款利率,压缩了银行的利润。
日本第四季度GDP增速料扩大逾一倍至增长2.8%
日本内阁府(DabinetOffice)即将在周一(2月17日)公布2013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外媒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第三季度1.1%的增长表现,日本第四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率增幅可能会加速至2.8%。
调查指出,日本消费活动更加强劲,贸易活动所带来的拖累因素也有所降低,这两方面因素可能已经让日本经济在2013年第四季度从中受益匪浅。据外媒统计,美元兑日元在2013年第四季度上涨6.7%,意味着日元录得全球16大货币最差表现,这给日本出口商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带来极大帮助,而出口正是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柱领域。
调查认为,日本经济增速之所以会加速,还得归功于日本政府即将在2014年4月份把销售税上调3个百分点至8.0%,这样一来,日本消费者就会赶在消费税上调之前大肆消费。
巴克莱资本(BarclaysCapital)由KyoheiMorita所率领的经济学家团队认为,日本经济将在2014年获得资本支出的支撑,尽管这样的支撑作用并不十分强劲;企业收益得到改善,这也为资本投资带来不错的预示;然而,如果出口量不开始上升的话,恐怕这样的投资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法国巴黎银行(BNP)资深分析师HiroshiShiraishi称,推动经济增长的是消费税上调前的突击需求以及资本支出增长;消费税上调后消费的反弹可能受到抑制,因薪资增长依然不振,日本政府或被迫采取某种刺激措施。
日本央行(BOJ)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Kuroda)已经淡化采取更多货币宽松举措的必要性,因为消费者物价升幅正朝2%的目标水平迈进,海外经济也在复苏。
日本央行已经在1月22日下调2014/15财年(至2015年3月31日的一年)的GDP增长预期0.1个百分点,至增长1.4%,并维持GDP增速会在2015/16财年重拾1.5%的预期不变。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则将2014财年GDP增长预期上调0.1个百分点,至增长1.4%。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