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商:赴海外勘探并非易事
2014年01月23日 10:50 4521次浏览 来源: 金融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对中国不少国有小地质局而言,海外发展让它们迅速地长了不少教训。
它们中有些在海外往往遭到当地对立势力或土地纠纷的阻碍,而在中国,这些事往往会由地方政府或省政府出面解决。
西方矿商常常指责这些来自中国的集团利用中国政府的财大气粗在非洲当地撮合交易。但一位在津巴布韦工作时目睹当地人不满的中国工程师表示,中国人的身份有利有弊:“那些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人购买象牙,但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中国人这么做。我们这些中国公司做了很多好事,但他们从来视而不见。”
三年前成立的湘色巴西矿业公司(Xiangse Brazil Mineral)隶属于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常务副总经理陈小龙表示,由于语言、文化和劳资关系方面的差异,公司也经历了一段“困难期”。“但我们最终成功了。巴西人很友好,对我们也不错。”
签证也是问题,对头号投资目的地澳大利亚而言尤其如此。签证不仅困扰着一些赴海外勘探的中国地质局,也困扰着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这样的大型中国投资者。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的Sino Iron采矿项目超出预算80亿美元,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在做预算时以为肯定可以聘用中国的建筑员工赴当地工作。
中国的熟练技术人员很难拿到签证,迫使四川地矿局只能依靠薪资更高的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完成工作。四川地矿局派出的一支考察队正在澳大利亚南部勘探。
“我们只有这么多预算,给澳方人员结算完工资之后,留给我们自己的钱就没多少了,”该局的一位工程师抱怨道。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