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1月22日 11:33 256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103.3,创六个月最低
  周三(1月22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一项衡量澳洲消费者信心的指标在1月连续第二个月下滑,因对于经济前景及就业的担忧,盖过了夏日假期的乐观气氛。
  墨尔本研究院(MelbourneInstitute)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Bank)对1,2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1月经季节调整后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较前月下滑1.7%,12月为降4.8%。
  数据还显示,澳大利亚1月季调后西太平洋/墨尔本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03.3,较前值的105.0明显下滑,创六个月(7月以来)最低,但仍较上年同期上升2.7%。
  Westpac首席经济学家BillEvans表示,通常1月调查会受到“假日效应”影响而出现强烈的季节性上扬,但这次假日效应较为温和。


  澳洲2013年第四季通胀率升幅或温和,为必要时再度降息扫清了障碍
  根据外媒周二(1月21日)公布对20位分析师的调查,预计2013年第四季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将增长0.5%,较第三季度的大幅跳涨1.2%有所放缓,通胀年率料从2.2%小幅升至2.5%,正好处于澳洲联储(RBA)2-3%目标区间的中间。北京时间周三(1月22日)08:30将公布澳大利亚第四季度CPI数据。
  澳洲2013年第四季通胀率可能升幅较为温和,为必要时再度降息扫清了障碍,但澳元贬值将在未来对物价构成上行压力。
  但是,道明证券(TDSecurities)和墨尔本研究院(MelbourneInstitute)的研究报告显示,12月通胀剧增0.7%,将其年化增速推高至2.7%,因此澳洲第四季度的通胀存在一些上行的风险。
  水果、蔬菜、烟草和汽油价格增长以及澳元下跌均推动了通胀上升,不过,由于澳洲经济增速远低于潜力水平,薪资增速仍旧不振,因此整体状况仍属有利。
  澳洲国民银行(NAB)资深经济分析师SpirosPapadopoulos称,眼下似乎没什么严重的通胀风险,零售物价任何的上行压力,都可能被疲软内需和就业市场抵销,未来几年这将有助于控制物价增长。
  若届时公布的结果与预估有任何出入,都可能对政策造成最大的影响。概括而言,分析师认为若季增率为0.5%或更低,都将引发再度降息的臆测;若增幅为0.7%或高于这个数值,将使这种臆测降温。
  市场反映7月前有一次降息的几率:最高达三分之二,在上周的疲弱就业报告公布后,降息的可能性升高。此外,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物价压力是否可减轻并帮助抑制汇率贬值带来的通胀动力。
  2010-2012年澳元升值,压低了易用于跨境交易项目的价格,并帮助抵减服务业顽强的通胀。


  ◆新西兰:
  新西兰政府周二(1月21日)公布的第四季度通胀数据表现强劲,强化了外界对新西兰联储(RBNZ)本月升息的可能性。
  新西兰统计局(StatisticsNewZealand)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西兰第四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季率上涨0.1%,年率上升1.6%,为2012年3月该季以来最大涨幅。
  分析师此前预期,新西兰第四季度CPI季率料下滑0.1%,年率料上升1.5%,新西兰联储(RBNZ)的预估为季率下降0.2%。
  新西兰四季度CPI数据无论是季率还是年率均高于市场预期,同时也高于新西兰联储的预估。
  对于一个正开足马力的经济体而言,上述数据增强了对新西兰联储最快下周加息的押注。其他多数国家则仍在苦苦寻求升息迹象。如果预期成真,新西兰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开始加息周期的发达国家。
  北京时间下周四凌晨04:00,新西兰联储将公布货币政策声明及利率决议。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策略师MichaelTurner)称,数据详情证实新西兰经济开始产生一些通胀压力。
  他说道:“今天的数据使得1月加息的大门打开,不过我们认为风险仍然偏向于3月。”
  澳洲国民银行(NAB)全球外汇策略联席主管RayAttrill表示,“新西兰联储在寻找开始紧缩的理由,紧缩政策最早或将于下周开始。最新公布的CPI数据给了该联储很好的‘理由’,这解释了为何数据公布后纽元跳涨。”
  澳新银行(ANZ)在数据公布后的一份报告中预计,新西兰联储将在1月30日的会议上升息,此前该行预期的升息时间点为3月。
  澳新银行认为,随着经济逐渐强劲,以及新西兰联储强调控制通胀在目标中位的重要性,新西兰联储基准利率变动的空间可能有限。周二公布的新西兰通胀数据强于预期,接近目标中位,而之前接近区间底部,因此之后新西兰联储加息的压力可能会增加。
  该行指出,新西兰联储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