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矿产资源“扮靓豫南生态明珠”

——桐柏县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促“生态立县”记略

2014年01月17日 16:9 731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上世纪70年代末,李谷一在电影《小花》中一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传唱大江南北,历久不衰,河南省桐柏县也因影片的热播成了一个知名的红色县城。前不久播出的红色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让地处淮河源头的“生态明珠”——桐柏县,再次为全国观众熟知。
  如果以一种颜色来标注桐柏这座资源城市,那无疑是绿色。放眼罕见的城市自然湿地,少有的野生有机茶园、绿色碱硝化工基地,原生态的淮河源风景名胜区……整个桐柏县就是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和谐画卷。
  近两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把生态、民生放在首位,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全面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发展方式转变——
  以四大体系支撑“生态立县”
  “工业立县”发展战略曾推动着桐柏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低、结构不优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发展的瓶颈。
  面对新形势,桐柏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通过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四大发展体系,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表示,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的战略转变,其实也是桐柏老区发展理念由以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标准和方法,科学统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以生态提升桐柏的形象和吸引力,吸纳生产要素向桐柏集聚,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
  桐柏县以淮北、安棚、埠江等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依托丰富的矿产、特色农业资源,围绕生态做文章,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力度,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生态工业发展新方式。
  围绕发展绿色工业体系,桐柏着力加快“三大产业”转型:推动碱硝化工业从“产品型”向“产业型”、“生态环保型”转变;推动金银矿产业从“粗散型”向“精细型”、“环保型”转变;推动中药材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山野大路型”向“绿色保健型”转变。
  利用方式转变——
  以节约集约促进经济转型
  桐柏县县长张荣印指出,桐柏是山区县,“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稀缺,土地管理重在节约集约用地,重在保护耕地,重在打击违法违规占地,唱好保红线和保发展这台“大戏”。一是向政策要土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根据“质量优先、规模优先、急用优先、集约优先”的原则,优先用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二是向观念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采取协议回购、破产重组等方式,积极摸排闲置厂房、破产企业等建设用地,同时大力发展“坡地工业”,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向空间要土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行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居住区集中、郊区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四集中”原则,发挥土地集聚利用效益。四是向服务要土地,用心经营好土地。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实行土地审批终身责任追究制,坚决把好用地审批关。
  对于一座矿业城市来说,转型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对矛盾。然而,当记者走进桐柏产业集聚区,看到的却是城市转型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现代化的标准厂、绿树成荫的大道、花香扑鼻的小径……整个集聚区就像一个大花园,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散布其间,既让淮源大地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气息,又彰显出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提高用地效率的超前思维和坚实功底。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