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有色产业转型:从粗放式转向精深加工
2014年01月08日 16:40 451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为中国重点产煤区和“有色金属之乡”,湖南郴州市是中国19个年产煤达千万吨的地市之一。因为矿产,这里曾诞生无数个一夜暴富的“神话”。
“户户冒烟,村村点火。”郴州市多位区县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矿业开采的鼎盛时期,甚至连主管机构,都无法准确地统计出一些小煤窑的具体数量。只知道,那些悬挂着吉祥车牌号的豪车主人,大多都是矿老板。
然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源,给郴州带来的却不是“福利”。因矿产资源长期的无序开采,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大气等污染严重,资源争夺纠纷及安全生产事故也逐年上升。在巨大利益诱惑下衍生的大量腐败案一度震惊中国。
“如果不设法破解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摆脱传统的资源路径,化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压力,郴州的发展只会越走越窄。”2008年11月,新上任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开始思索郴州未来的转型之路。
2008年,郴州对全市涉矿业企业进行了“地毯式”的“手术”。该市对凡出现较大事故的煤矿一律永久性关闭,并形成相关领导人责任追究制。凡因日常巡查不到位,非法矿反弹整治不及时,一经查实,相关负责人一律就地免职。
为斩断和防范非法生产背后的“官煤勾结”,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介入,集中清理和查处一批在煤矿入股分红或接受贿赂充当“保护伞”的官员;并对经查实在矿山入股分红的干部,一律就地免职、开除公职。
“以前是单纯地挖矿、抢矿、卖矿”,向力力告诉记者,现在对资源严控,郴州引进了一批央企,不再是粗放模式,而是建立精加工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数据显示,目前为止,郴州采矿权由2005年底的1295个减少到577个,煤矿由576个减少到165个,非煤矿山由747个减少到125个,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规模化、规范化开采。
目前,郴州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华南地区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成功实现了矿业经济由粗放式发展向精深化、集约化发展的转型。摆脱资源依赖迈出实质步伐,矿业对税收的贡献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
在向力力看来,煤矿经整合虽然数量少了,但是整体实力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大煤矿利润更胜以往的小煤矿,众多的煤老板也愿意选择成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股东。
受市场整体环境及地下资源减少的影响,郴州不少煤老板从煤矿中获益越来越困难,一些有头脑的煤老板也开始尝试转移方向,投资绿色农业这一朝阳产业,由“黑老板”变成“绿老板”。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