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国际消息影响下的金属走势
2014年01月02日 14:1 1635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重点新闻
第一部分:早间国际新闻汇总
(综合最新的全球各大经济体经济数据,经济现状简析和官方重要言论)
■世界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的美元储备较上一季度略微下滑。
数据显示,全球第三季度总外汇储备为11.43万亿美元,第二季度为11.14万亿美元。
其中,全球央行第三季度持有3.80万亿美元储备,占到总储备量的61.4%,第二季度该比例为61.8%。
全球央行持有不同货币的外汇储备主要是为了支持他们的负债,如果有需要央行将会通过买入或者卖出外汇储备以调整汇率。
第三季度欧元储备上升至1.50万亿美元,占到总外汇储备的24.2%,第二季度欧元外汇储备为1.454亿美元。在2009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世界央行持有欧元的比例一直在下滑,该数值在2009年达到峰值,当时的比例为28%。
第三季度全球央行持有日元外汇储备的比例为3.86%,较第二季度的3.89%有所下滑;央行持有1023亿美元澳元,第二季度持有量为1016亿美元;央行持有1125亿美元加元元,第二季度持有量为1099亿美元。
■美国经济:
美国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78.1,升幅好于市场预期
美国谘商会(ConferenceBoard)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在12月份出现反弹。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2月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78.1,预期会升值76.0,11月份由70.4(2013年4月份以来新低)修正为72.0。
与此同时,美国12月谘商会消费者现况指数升至76.2,11月份由72.0修正为73.5;12月预期指数升至79.4,11月份由69.3(2013年3月份以来新低)修正为71.1。
谘商会总监LynnFranco表示,消费信心在12月份反弹,现在接近美国联邦政府在10月1-16日关门之前80.2的水平;现况指数创五年半新高(2008年4月份为81.9),消费者认为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均出现改善;就未来而言,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和就业前景更加乐观,但对自身收入前景却更加悲观。
美国12月28日当周ICSC-高盛连锁店销售较上周增长1.0%
美国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和高盛(GoldmanSachs)周二(12月31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12月28日当周ICSC-高盛连锁店销售较上周增长1.0%,前值为增长1.4%。
同时,12月28日当周ICSC-高盛连锁店销售年率增长3.0%,前值为增长2.7%。
ICSC预计,12月同店销售将增长3-4%。
美国12月28日当周红皮书商业零售销售年率增长4.5%
美国红皮书研究机构(RedbookResearch)周二(12月31日)公布,美国12月28日当周红皮书商业零售销售年率增长4.5%,前值为增长3.9%。
12月,连锁店销售较上年同期增长3.5%,较11月同期下滑0.7%。
美国12月达拉斯联储服务业活动指数升至12.5
美国达拉斯联储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2月达拉斯联储服务业活动指数升至12.5,前值为10.3。该指数若为正,表明相关领域处于扩张状态;反之,则陷入萎缩困境。
分项指标方面,美国12月达拉斯联储服务业收入指数升至16.0,前值为11.4;12月就业指数上升至9.7,前值为3.9;12月兼职就业指数升至6.1,前值为4.4;12月工作时长指数升至0.9,前值为-1.6;12月工资和福利指数升至18.6,前值为13.5;12月投入价格指数升至30.5,前值为27.4;12月销售价格指数升至10.9,前值为7.2;12月资本支出指数升至16.9,前值为11.6。
美国12月芝加哥PMI超预期降至59.1,新订单创逾半年新低
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商业活动在12月份大幅回落至59.1,回落幅度大超市场预期。
具体数据显示,美国12月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59.1,预期会回落至61.0,前值为63.0。PMI数据若高于50水平,表明相关领域处于扩张状态;反之,则陷入萎缩困境。
分项指标方面,美国12月芝加哥PMI供应商交付指数降至60.7,前值为56.2;12月就业指数降至51.6,前值为60.9,2011年10月份以来最高;12月物价支付指数降至63.3,前值为63.7;12月新订单指数降至60.7,创4月份以来最低,前值为68.8。
在本月稍早公布的同类指标中,美国12月费城联储制造业指数小涨至7.0,升幅逊于预期,12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升至+0.98,重回扩张,12月里奇蒙德联储制造业指数持稳于+13,零售领跌;但12月堪萨斯联储制造业综合指数降至-3,创半年新低,12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则意外回落至54.4。
美国10月S&P/CS大城市房价年率增幅继续走高
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公司周二(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S&P/CS大城市房价年率增幅继续走高,优于市场预期,然月率增幅则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美国10月S&P/CS20座大城市房价指数年率上涨13.61%,创2006年2月以来新高,预期增长13.0%,前值修正为增长13.25%;10月S&P/CS10座大城市房价指数年率增长13.62%,前值修正增长13.27%。
数据还显示,美国10月S&P/CS20座大城市未季调房价指数月率增长0.18%,前值修正为增长0.68%;10月S&P/CS10座未季调房价指数月率增长0.17%,前值增长0.71%。
汇丰证券经济学家RyanWang在报告发布之前称,房价主要受到止赎案减少、破产房产交易比例下降、市场库存较低等因素支撑,2014年房地产市场会小幅增长,但低库存应该会让房价上涨更多。
在抵押贷款利率升高抑制需求的情况下,止赎房产存量减少,抑制了待售房产供给、推高了房价。美国就业的增长可能给房地产市场增加新的动力。
此外未经季节调整所有20个城市的房价均按年上涨,其中拉斯维加斯以23.95%涨幅名列第一,明尼阿波利斯房价上涨19.14%,紧随其后。
标普公司日内还表示,在20个城市之中,11个城市同比价格上涨,9个城市环比价格走低。
费舍尔提前表鹰派:2014年投票将反映对美联储购债的担忧
美联储官员、达拉斯联储主席费舍尔(RichardFisher)当地时间周一(12月30日)表示,2014年他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行使投票权时,将表达自己对美联储购债计划(QE)的担忧,即担心此计划可能会催生通胀并使联储遭受政治压力。
根据周一在互联网公布的采访稿,费舍尔称美国银行系统中累积的过剩储备金可能会“引燃”通胀,并指出联储最终退出非常规政策的计划依赖于一个未经考验的“理论上的退出策略”。
费舍尔接受民间教育基金会LibertyFund的采访时称“我希望自己的投票能够反映出我刚刚指出的这种担忧”,“我担心我们已经陷进死胡同。”
费舍尔将于下月拥有FOMC投票权,他曾表示担心随着利率上升,美联储资产可能会开始出现账面亏损。他长期以来一直是美联储内部批评购债计划的官员之一。
此外,谈及美联储在帮助因2007-09年金融危机陷入困境的银行后受到政治抨击时,费舍尔表示,“如果利率上升……联储资产的市值缩水,国会是否还会记得我们曾有三年录得丰厚利润?我怀疑到时他们只会再次指责我们。”
伯南克任期内三轮QE成为影响汇市关键性因素之一
美联储(FED)现任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将于明年1月卸任。2006年上任短短两年之后,伯南克时运不济地在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为稳定金融市场并提振国内经济,美联储此后在伯老的领导下大举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QE)。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成了影响汇市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伯南克任内的美联储都干了点什么:
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房屋相关政府支持企业(GSE)债券和5000亿美元抵押支持证券(MBS)。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扩大抵押支持证券购买规模至1.25万亿美元,购买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债。
2010年3月31日QE1在2010年1季度结束。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实施6000亿美元QE2。
2011年6月30日QE2在2011年2季度结束。
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宣布延长扭转操作(QT)至2012年6月底。
2012年6月20日美联储将延长OT操作至2012年年底。
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推出QE3,以每月400亿美元的速度购入更多机构抵押支持债券。
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每月采购450美元美国国债的QE3.5。
2013年5月22日伯南克首次提出QE3退出的概念。
2013年9月18日伯南克意外“失约”,QE3继续满额实施。
2013年12月19日美联储做出将每月850亿美元的债券购买规模缩减至750亿美元的决议。
1.在第一轮量化宽松(QE1)的时候,市场还遵循着美联储宣布宽松,导致美元指数大跌的法条。
2.但自第二轮量化宽松(QE2)开始,交易法则基本变成了投资者先有宽松的预期从而持续做空美元,当美联储真正宣布时则触发了市场获利了结,美元指数反而展开反弹。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时的表现也大致如此。
3.从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要削减宽松时起,美元指数便获得了支撑。强势的抛盘则在伯南克“放鸽子”时出现。
随着伯南克的离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美元指数将有何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