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五)

——对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的几点看法

2013年12月31日 8:58 47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目前,世界前三大铁矿石公司控制了全球近40%的铁矿石产量,前十位的铜矿公司控制了全球近60%的铜矿产量,前十位的铅土公司控制了全球70%以上的铅土矿石量。2010年和2011年,全球三大矿业巨头共实现净利润486亿美元和516亿美元,而国内77家大中型钢企每年的利润总和不过800亿元,不及三大矿业巨头利润之和的三分之一。全国2404家有资质的地勘单位2012年总收入才2185亿元,平均每个单位总收入为9100万元。2404家地勘单位总资产5762亿元,平均每个地勘单位资产仅为2.4亿元。中国矿业企业和地勘单位分割在两个不同产业,不仅产业链不完整,而且资产规模小、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地勘单位百局千队格局与30多年前未改革时状况几乎一样。地勘单位被排斥在矿业领域之外,与矿业企业形成两张皮,不仅产业规模小,而且常常面临生存危机。找矿突破为地勘单位融入矿业公司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平台。找矿突破需要整装勘查,地勘单位可以通过整装勘查这个平台,借用资本的杠杆效应,使资源、资产和资本有机结合,与参与整装勘查的矿业企业进行重组,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打造在国际矿业舞台上有竞争实力的矿业航母。
  3. 借力改革,培育适应找矿需要的各类市场主体,提升找矿企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目前,国有地勘单位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每个地勘单位都是小而全,都拥有地物化遥等找矿手段,缺少差异化的专业技术特色。一方面队为基础、百局千队的体制格局几十年不变。而国际找矿市场早已形成大型矿业企业、初级勘探公司、个体勘查者和纯技术服务企业并存的找矿组织网络架构。应借力找矿突破这个平台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在打造中央、地方两级统一精干的公益性地勘队伍的同时,按照矿产勘查的市场需要和找矿规律,全方位培育产业互补、特色各异、分工明确、协作化生产的矿产勘查市场主体。应引导国有地勘单位与矿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组建我国大型跨国矿业企业。矿业公司为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接替性需要有自己的勘查队伍,地勘单位只有和矿业公司重组才能享受找矿成果的收益,二者相融符合重组的利益导向,具有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国有地勘单位与矿业企业的重组不仅能为找矿突破创造条件,也为实际修正我国勘查与矿业的产业割裂打下基础。在培育大型矿业跨国公司的同时,应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形成组织结构精干、运作灵活、筹资多样化、具有冒险精神的初级勘探公司,从而使这些面广量大的初级勘探公司成为我国找矿突破的主要力量。要根据勘探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和地勘单位的专业特点,打造地物化遥方面的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还可通过推进注册地质师制度的建立,打破资质垄断对勘查资源浪费的现状,为个体勘查者的出现创造条件。从而使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中的微观组织百花齐放,真正形成既能适应市场规律需要,又能适应找矿规律需要的勘查市场主体。
  4. 引入民营资本,打破垄断,建立地勘单位市场化经营的新体制。地勘单位人力资源丰富、优质矿产资源多,但资金实力弱,产业规模小,现有的资产、资源无法与资本有机结合。现有的企业基本上也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找矿突破战略的实施,吸引了大批民营资本,使民营资本与地勘单位走到了一起。应把民营资本的投入导向,从单纯的矿业项目引导到地勘单位改制上来,使民营资本通过投资既能联姻地勘单位,又能获得矿产资源。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民营资本对打破垄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作为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找矿突破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在与有实力的民企矿企合作时,应把建立混合所有制地勘企业作为引资的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资本的关联作用,通过IPO或买壳上市,使地勘单位实现既能在资本市场上融得资金、扩大规模,又能创新体制机制的双重目标。可设想建立统一的地勘单位股权改革投资专项基金,在社会上向大型矿企、民企定向募集资金,用于对拟改制地勘单位的专项投入。华东有色地勘局今年1月初通过这样的办法,把自己所有资产打包评估,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了20多亿元资金。
  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将对释放和激活微观、个体的活力开辟广阔的空间,为找矿突破提供“惊险一跳”。反之,没有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即使有了某种技术突破,也很难使找矿取得全面突破。一句话,应通过找矿突破使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破题,应通过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为找矿突破奠定基础。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四)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二 三)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一)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