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军:如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2013年12月17日 14:56 75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文献军:
  这就是我们扩大铝应用的最佳的时机,第一我们需要,第二价格很便宜,第三用了以后用在了中国,这是将来的二次资源,一吨废铝就可以少用4吨铝矿。怎么扩大消费,一个是交通运输领域里的电力行业,还有一个是建筑行业。我们在交通运输领域里推了很长时间,重点是全铝的挂车C80的运煤车,大数多少呢?总量有1000万吨,这不是每一年的需求量,如果说市场达到和发达国家接近的水平,因为这不是难事,国外都这么用,不是中国搞的新鲜的东西,没有试过,能够接近国外的水平,大概市场容量是1000万吨铝,这1000万吨进来以后,前面一个拖车,后面一个挂车,用拉货的车和运煤的车才可以达到和国外接近的水平。中国缺铜,中国铝多,为什么不多用铝,能够达到要求,而且把成本大幅度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国外已经这么用了,中国这么缺铜的情况下,如果一年少用几十万吨铜的话,那么国际铜价如果下跌10%,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下跌10%也仍然在高位,下跌10%是什么后果?能够为中国一年节约买铜多付出的60亿美元。建筑行业,我这儿指的还不是门窗,就是指的模板,现在国外推了很多了,用铝模板做的非常好,我希望媒体的朋友帮我们呼吁一下,有8亿平米的模板,2%如果用铝的话,又一个1000万吨。所以,天时地利,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行性,都是我们现在扩大用铝最好的机会。到2013年大概的产能,估计有3200万吨,如果节能确实控制住的话,淘汰700万吨,500万吨可以顺利的退出或者置换,现在正在制定置换的办法,比如这个地方适合电解铝,你那儿淘汰了,把这个指标给我。更重要的是,扩大铝的措施如果能够化解过剩产能,对电解铝来说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谢谢。
  主持人张大卫:
  刚才文献军同志讲解了他对电解铝产能过剩的判断,特别是最后提出了一些思考,应该说化解了电解铝过剩产能,他又从行业角度谈到了他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因为和电解铝有比较深的渊源,也关注和参与电解铝的发展,他的很多纠结我可以非常能够体会到,我们国家电解铝生产的方式和技术水平,不是属于落后水平,但是现在全球化和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成本上升,造成电解铝产能过剩。但是消纳电解铝的产能,怎么消纳呢?一会儿还有陈文玲同志会讲到一些建议。他提出用电解铝代钢和代木的一些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现在一些高成本、竞争力的产能和一些落后产能都要逐渐的退出,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方向和思路。可能有的同志不太了解专业性的一些东西,因为电解铝是高耗能的产能,但是电解铝后面经过深加工之后,全产业链增长的能耗水平是低的,还有生活中如果大量用铝的话,可以把现在很多高耗能的产品替代掉。我们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思路需要进行创新,既要利用市场和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应该有的作用,包括淘汰化解过剩产能还有很大的空间。
  下面请大家提问,给大家15分钟的时间。
  记者:
  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在产能过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另外,刚才您提到现在在很多地方政府,有些企业明明已经亏损,但是政府并不同意让他关闭,前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一个数据,地方政府补贴上市公司金额就达到了70多亿左右,地方政府为什么去补贴产能过剩的企业,这和解决产能过剩的行为是不是矛盾的?
  文献军:
  装备很好,但一度电差一分钱,电解铝成本差一吨就要差140元,现在西部和河南电价差多少钱呢?差2毛多钱。有些电力企业装备很好,因为电价高,比如河南的一家企业,河南林峰铝业,这些企业的指标很高,从镁铝角度来看的话,无论从装备还是技术都非常好,因为一点自备电都没有,全部用网电,用的是6.3毛的电价,如果关的话,无论谁都觉得很可惜,如果不关的话,是亏损的。第二个问题,我不太好举例子,我很理解地方政府,我们和地方政府沟通的很多,为什么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和我们考虑的问题差别很大,因为我们考虑的很简单,他是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就业问题、稳定问题,实际有一些企业说政府不关,是为了GDP,我觉得未必,不一定是为了GDP,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给补贴,也不是为了要税收,还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为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刚才大卫省长也提过,下游用铝水,现在有的工厂做电解铝亏很多,又不能关,铝业不铸锭,我们叫短流程,下游企业再买铝锭再熔化,因为下游需要铝水。如果单纯从亏损来说,确实应该关,地方政府并不是说非要要一些GDP,确实考虑的比较多,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情况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多数大致类似,如果说上市公司补贴,我不太清楚。
  记者:
  您刚才提到地方政府在过剩里面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稳定、就业的问题,但是到底如何操作达到平衡,因为工信部也在做治理产能目标和条例?第二个问题,大气污染、节能降耗的问题,大气污染直接影响到过剩产能,电解铝的标准会不会进行调整?
  文献军:
  因为是温室气体,没有,二氧化碳的当量比较高,我们把一公斤氟的排放降低到了0.6%,标准提高了很多。关于产能置换你可能也听说了,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政策,也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但是在将来操作方面,这个置换是企业之间谈,还是交易,还是其他方法,大家都在思考。因为这边要关的话,靠交易挣钱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企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这边关了,或者让我在成本低的地方建一个铝厂,这是最理想的。我认为退出,有一些确实是退了,有一些可能还想再建,或者把这个指标让给别人。我理解现在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减量置换,比如一个地方关了10万吨,可能在能源不是那么富裕的地方建8万吨,还有一些可能稍微鼓励一下,在能源比较富裕的地方可以来个1.2个系数等等类似的,我只是举例子,因为关于这个标准正在研究,正在考制定产能置换的政策。
  记者追问:
  关于碳排放交易对我们企业有什么影响?
  文献军:
  在几个大城市当中试点,在电解铝行业还没有开始。
  记者:
  请问文会长,刚才张秘书长说了,在化解产能方面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有的企业确实亏损,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关掉了,我们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思路,刚才我也听到了政府政策的空间等等问题,还有在扩大铝消费的时候,能不能像石油系统一些非常巨头的公司那样“走出去”,或者上下游企业之间能不能进行整合、重组或者购并?
  文献军:
  我认为淘汰一批肯定没有问题,电解铝最终是消化,因为我们消化空间很大,还可以整合一批,对于电解铝来说,我觉得有标准,前一段有一个课题包括整合、重组,减量的重组理论上基本没有办法操作,增量重组又不是化解产能,一般的重组就是你为什么组我,比如我要发展,你有钱一起重组,让我发展。减量的重组几乎没有办法操作,比如一个央企和河南一个工厂重组,重组以后关了,重组的人过去以后干什么,被重组的人说本来想找你发展,你给我关了。我们认为在电解铝实际操作当中很难。
  关于“走出去”,我们也研究过,现在把国内的工厂拆了搬出去也不现实,真正“走出去”是一种投资,就是到海外投资,现在民营企业没有钱了,或者有钱没有地方投,为什么说投房地产,房地产有泡沫了,没有什么可投了。但是现在到国外去投,据说挣钱不是很多,我们现在“走出去”的很多基础条件不具备。要是投资,到国外去建一个铝厂,那是另外一个概念,在国外建一个铝厂和建一个电脑生产厂和彩电生产厂没有任何区别,对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没有贡献。但是如果把国内的过剩产能搬到国外去,这就不现实的,还不出新建一个工厂。
  记者:
  三个问题。首先,从您刚才给的一些数据还有我们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电解铝和水泥几个产业,好像在2012年有一个转折,在共性后面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第二,前一段时间周其仁教授提出新兴市场有可能转移一批产能的渠道,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第三,产能过剩形成中有一个电力体制的固有原因,您认为国家把化解产能过剩放在这么一个重要的议程上,能不能倒逼电力企业的改革呢?
  文献军:
  化解过剩产能,我们希望倒逼一下电力体制改革,我认为电力体制改革是早晚的事,但是我们也没有希望很快改,或者这面一逼他就能改,难度太大了。这十年时间,几乎在电力体制改革里面没有动,但是能源局政策司也约我说过,我们交流了一下,我们的力量太弱了,其实不光电解铝企业,包括发电企业也现在迫切需要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肯定要改的,但是我们没有寄希望于它很快就可以改。
  第二个问题是新兴市场的问题。刚才我说过,只有产能的转移,电解铝中国的技术已经出口了,包括装备也出口了,但那是一个投资,是他们投资或者中国到哪儿投资的问题,这和化解过剩产能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印度,无论中国化解还是不化解,他们对于电解铝的思路跟我们不太一样,印度就要求一个速度,可能和我们90年代差不多。
  最后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水泥和钢铁的速度下来了,如果说中央不是下这么大决心,我认为投资还会继续增长。看一下前年投资增长太快,在2012年有一个产能释放,再加上国际市场,比如铝材的出口,过去都是两位数的增长,我们一年做200万多吨的铝材,去年到2012年底几乎是持平,没有增长,所以在国内的消费又没有那么大幅度的增加下,国外的消费几乎没有太大的增长情况下,电解铝无论从产能过剩还是从价格上来说都不好。
  主持人张大卫:
  时间关系,关于电解铝的问题文献军同志就和大家解答到这儿。文献军同志的分析使我们看到行业发展的侧面,他作为行业内部人士,长期从事这分析的专家,对技术经济的研究又很深,有些问题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一下子可以说清楚,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文献军同志继续保持联系。

[1] [2]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