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矿产勘查形势与展望

2013年11月06日 13:56 75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矿业市场迎来新一轮繁荣,全球矿产资源需求爆发式增长,消费量之大、消费增速之快,造就了10年繁荣的矿产品市场。然而,2012年初全球经济陷入复杂的震荡中,矿业在经历了春天和盛夏后进入冷暖未知的“初冬”季节。
  11月4日,一场分析展望全球矿业形势的专题论坛在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举行。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代表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及大宗矿产品价格走势进行了深入研判。大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矿业进入新一轮周期。
  全球矿业整体下滑态势中期或难改变
  中国地调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情报室主任唐金荣分析指出,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长预期下调、矿产品需求下降、新增矿山产能持续释放、资源勘查与开发成本不断增高、资源保护主义加剧、大型矿业公司市值大幅缩水、勘探企业融资艰难等因素影响,全球矿业整体下滑趋势中期难以改观。今年以来全球金属矿勘查创3年来新低,大小公司整体融资困难,此时正是矿企产业调整以寻找收购全球优良资产的有利时机。
  与唐金荣看法不同,力拓勘探公司总经理戈登·瑞博格对全球矿业未来持乐观态度。他分析说,全球主要工业产品需求大约每20年翻一番。过去几年全球矿业经济年增长3%,预计未来25年全球矿业经济年增长平均为7%,未来力拓仍将在全球找寻更多储备资源。
  矿产勘探开发投资热点区域偏好分化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认为, 目前,全球勘探开发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安大略、美国西南部、拉丁美洲、西非、非洲中南部、西澳、澳洲东南部、南欧、中亚、中国、东南亚等十几个地区。在当前矿业形势下,勘探与开发投资偏好将分化,主要表现在开发(产能)投资方面更趋向于法制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稳定的地区,其中以北美、澳洲、拉美等地区为代表,近年来将是产能投资的集中区域;在勘探投资方面,热衷于工作程度低的重要成矿区带、大型矿床边深部,其中非洲和拉丁美洲创下最高勘探投资增幅。10年来,非洲和拉美地区勘探投入分别占全球勘探总投入的23%和14%,发现矿床量分别占全球总发现量23%和22%。2012年,两地的非铁矿石勘探投入为88亿美元,占全球的42%。而相对于勘探投入,非洲发现矿床数量和发现巨型矿数量最高,其次是澳洲。
  城市化使得未来勘探开发热点矿种变化
  王炯辉分析指出,近10年来全球热点投资矿种以黄金、铁及铜等基本金属占主导。其中,黄金近3年占总勘查投入的50%,基本金属占30%;铁矿石勘探开发投入持续增长。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城市化、替代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等,与矿业息息相关。他认为,近10年内,铜、铁等区域性紧缺的大宗原材料矿产仍将是矿业投资重点。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扩容和发展,将逐步使地球成为“城市星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城市化进程将是保持矿业发展最强劲动力,按照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预计204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75%以上。
  王炯辉进一步解释,以铁为例,目前四大铁矿石企业巨头海运量占比70%左右,未来4~6年铁矿石产能大幅增加,从2013~2019年数据分析,全球铁矿石新增产能达7.48亿吨,但新增产能中四大巨头同样占比64%,达4.8亿吨。若产能全部释放,因短期内需求不会快速上升,长期看铁矿石市场价格会下降。但关键取决于四大巨头在铁矿石方面采取怎样的战略,取决于中国是否在海外有铁矿石供应基地,否则无话语权。以铜为例,过去10年,铜供应增长一直缓慢。2000~2011 年,全球铜矿仅新增产能170 万吨,但2011~2015 年全球确定新增产能达到350 万吨,未来还有新建矿山产能370 万吨。目前逐步形成四大基地——北美、拉丁美洲、澳大利亚、非州中南部,中国铜的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70%以上,更加缺乏话语权,但是简单从供需来看,未来几年,将从供应短缺向过剩转化。
  在能源矿产方面,王炯辉分析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无法再承受更多化石能源的利用, 煤等传统能源将被核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且速度在加快。页岩气、铀矿等清洁能源的勘探开发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核能将作为最主要能源供应形式逐渐替代化石能。目前,全球核电站在建的有68座,比福岛事故发生时多出6倍。这些新能源中,以清洁能源为辅,如风能、太阳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将会被更加重视,如页岩气、致密气等。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